省委研究室副主任 仲红岩
城市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切实做好城市工作。遵循规律,城市发展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1.城市化发展的渐进性。世界现代化国家实践表明,城市化发展包括初期、加速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超过30%以后,城市发展呈现加速态势,城市化率超过70%,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2017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并开始进入较快发展的中后期。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城镇化率已达68.8%,接近城市化较快发展的后期,城市化水平总体上趋于稳步提升。
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性。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会抑制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升级,同时也削弱集聚经济效益,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在发生着转换。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潮冲击下,推进城市长期繁荣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经济结构转型机遇,主动顺应新旧动能转换趋势,积极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及时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3.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的相适性。20世纪以来,人类在享受城市快速发展创造的巨大财富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已进入中后期,一些城市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比例失调,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城镇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自然环境恶化、资源使用过度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深度耦合。
4.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的归宿性。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往往偏重经济发展,对人的城市化和居民生活质量着力不够,经济虽然上去了,但城市宜居性却降低了。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抓住人的城市化这个核心,为居民提供与其需求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方式改革,让更多社会成员参与到城市建设、运营和治理中,提高城市依法治理水平。
5.城市文化特色的标识性。城市发展,必须把文化摆在突出位置,以文化为灵魂,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江苏城市大多历史悠久,名人荟萃,底蕴深厚,不少城市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形成了特色风貌和独有气质。但是,一些地方城市文化的提炼和塑造还不够,群众认同感不强,难以形成城市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还不够,城市文化价值尚未充分显现出来。要有长远、宽广的视野,做好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的塑造,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个性化城市精神。
6.城市建设发展的系统性。推进城市发展,必须把握好城市发展的系统性规律。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城市发展的顶层架构、规划建设和公共管理等内容。从全球化和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统筹好城市发展的空间、规模和产业三大结构;从建设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统筹好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三大环节;从绿色动力结构转换的角度,统筹好城市发展的改革、科技和文化三大动力;从宜居的角度,统筹好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布局;从管理模式的角度,统筹好城市发展的政府、社会和市民三大主体,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上述观点根据作者在省城市发展研究院“江苏改革开放40年城市发展回顾和展望”专题论坛上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