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7日至18日,江苏省太平天国史学会联合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太平天国博物馆等单位,共同举办“太平天国及晚清史”学术研讨会。来自京、沪、晋、冀、桂、粤、皖、浙和本省各地的80余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切磋交流,气氛热烈,成效显著。
综观此次会议,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将太平天国史与晚清史贯通考察,综合研究。
长期以来,太平天国史与晚清史各有所属,分野明显,尤其是太平军与湘军、清政府,因系不同阵营,学术界也多分别考察。本次会议以“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立题,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视阈。太平天国与晚清政府虽然文化冲突,政治敌对,战争残酷,但这段历史终将成为中国“大历史”的共同组成部分,太平天国与晚清政府虽然缺少、甚至没有“公约数”,但却少不了中国历史这个“公倍数”。将两者“合炉而冶”,不仅有利于深化对于一些具体历史问题与历史细节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对晚清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中外关系进行整体观察,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近代中国曲折演进的复杂面相。近几年来,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在推进太平天国史与晚清史“融合”方面已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学会于2017年正式推出学术集刊《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得到了学界的积极支持,学术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第二、以“史料新发现”助推学术研究。
本次会议正值凤凰出版集团推出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先生曾经主持的项目《太平天国史料汇编》,该书广泛搜集有关大平天国的方志、奏疏、诗文、年谱等各类文献近千种,共计1500多万字,不仅学术价值显著,而且文献价值与社会意义也不容低估。正如参与该书编纂的张铁宝研究员所言,此书的出版,“不仅使前辈学者积60年之力辛勤搜集到的珍贵资料得以面世,亦必将对了解和研究太平天国以及晚清社会的历史真实与风貌都会大有裨益”。本次会上,举行新版《太平天国史料汇编》的赠书仪式,参与该书出版事宜的编辑韩凤冉还就丛书所收各类日记与自述性文献的价值进行了专题分析,由点带面,大慰读者“识荆”之心。
本次会议的多篇论文在史料发掘方面都有新的进展,例如达昕利用瑞士巴塞尔崇真会(又名巴色会)等教会档案文献,考察了传教士韩山文(Theodore Hamberg)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观察与思考。董丛林以小见大,从两则诗文出发,考察了清军与太平军北伐部队的津西南之战。顾建娣在考察太平天国运动后江南驻防恢复与重建时,大量使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硃批奏折等宫中档案。刘增合参会论文所用文献,除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录副档案,还有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藏抄档、英国伦敦国家档案馆藏“广州档案”(F . O . 931,Canton Archive and others),以及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军机处档案。陈海懿借助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JACAR)和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所藏相关文献,梳理了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晚清源流。李惠民则以太平军北伐为例,考辨了晚清时期官私著述的失实或曲解之处。朱从兵、刘晨的论文也都在史料挖掘力度方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以“新思维”解读旧史实。
除了“史料新发掘”之外,本次会议的另一个议题,就是“史实再思考”。正如石永程所述,民国以降的太平天国史研究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从“肯定”到“辩证肯定”等几个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及其负面影响的讨论增多,但主要见诸于非史学领域,本次讨论会上则有多篇文章从历史理性出发,探讨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社会关注。例如周育民“以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为中心,论述太平天国‘天国理想’的形成、追求和破灭的过程”;谢世诚对于太平天国意识形态建构的名实关系与成败得失进行了深刻分析;菊池秀明则指出了太平天国“大同”理想,与“封建”特质的悖论。
朱从兵以“女馆”为例,对于太平天国癸甲年间天京女性的生命抉择和生存挣扎进行了系统考察,体现了历史关怀与人道思考的双重维度;他还对燕王秦日纲在太平天国核心层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分析,提出秦在“核心”中的“边缘”处境。刘晨《太平天国乡村政治再研究——以乡官群体为中心》一文对太平天国基层政权的结构及其运作困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对太平天国231位乡官的梳理,论述了这一群体的谋私投机和委曲求全,认为太平军在基层政权建设和乡官铨选方面的弊端等,容易激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最终加速了太平天国乡村政治实践的失败。
第四、学术领域开新,研究方法更新。
不论太平天国,还是晚清政府,都是十九世纪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互为因果;或者说,太平天国是清政府社会系统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所以关于晚清社会的研究,堪称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侧冀。
王继平在《湘军与晚清湖南乡村社会》一文中将湘军比作“乡军”,即“晚清湖南乡村社会的产物”,他对湘军的社会构成进行了梳理,指出这批以湖南乡村士人为主体的湘军官佐藉镇压太平天国的声威,“造成了晚清湖南乡村乡绅群体的崛起,并由此影响了晚清湖南乡村社会的秩序”。刘增和的《家国之间: 晚清皇室财政的逾界与管控》,从长时段、大纵深的角度,考察了晚清财政逾界管控历程中人与制度关系的凌乱面相,从中可见晚清皇室财政逾规管控的“理”、“势”与“情”,此中所反映的“家国关系”及其制约,绝非“现代性”这一单向度诠释所能涵括,因此,“学人研治晚清制度史的学术视野必须拓宽”。周山仁等人的论文《战乱下的权力与基层社会——粤军扰晋下的流官、缙绅、乡绅和庶民行为研究》体现了较为明显的“旧题再探”或“旧题新考”特色。他对山西官绅商民在战争阴影与战乱环境下的日常行为逻辑,以及由此折射的晚清“封建”政治的结构与特质进行了深入思考。方之光教授则对戊戌变法进行了新探,提出了这场变法运动的三点历史启示,体现了较为宏大学术视野。
年轻学者在研究视角与方法方面的创新意识也很明显。白敬文考察日本明信片中的中国印象及其含义演变;刘永广则从“空间、权力与认同”的维度,讨论晚清时期上海外滩建筑的文化意象。高天舒专论晚清城市流氓群体的形成、表现、危害与官府惩治办法。杨尚华就晚清鲍超奏销案的起因、处理及其影响进行了仔细考辨。由一份假文书引出一起真案件,而案件的核心则是奏销舞弊,从中不难看出晚清无论政治还是社会中诡异的“真假”关系。晚清“造假”成风,秦蓓专就这一时期捐纳制度推行过程中的身份造假问题进行了梳理,由此进一步观察晚清官场生态和社会生活。
此外,池子华的《捻军领袖张乐行》、刘霆的《嘉庆朝鸦片烟外禁时间考——兼与井上裕正先生商榷》、郑忠等人的《近代南京雨花台城防作用历史考略》、孟祥菊的《官民博弈:自治经费筹措与清季税契的征用》、熊彤的《清末〈浙江潮〉的创办及影响》、陈声玥的《基督教传播与近代大学精神:汇文书院办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和张楠的《山西农林学堂留日农林生述论》,或以史论见长,或因论述新颖;或重方法,或行考辨,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次会议80余位代表济济一堂,既有中青年学者专家,也有硕博士研究生,师生同堂,论辨并行,对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太平天国与晚清史研究的最新进展。
(省太平天国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