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阅
2018年第14期: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2 | 信息来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决策咨询报告系列之二

 

课题负责人:方标军  省文化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主要参加人:傅广军、曹蕾、靳扬扬

 

[内容提要]目前,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面临规划体系尚不完善、法规保障有待建立,水体环境好中有忧、生态服务功能不足,遗产保护压力较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等问题。为此建议,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按20182020年、20212025年、20262030年三个时间段分别确立目标任务,以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建设、高颜值的生态长廊建设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建设作为规划重点,从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法规保障、改革创新和宣传引导等方面加强保障。

 

一、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规划体系尚不完善,法规保障有待建立。国家、省、设区市三级均缺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和专项规划。就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国家、省、设区市三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存在诸多不一致,与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水利、航运等专业规划缺少沟通协调衔接。二是水体环境好中有忧,生态服务功能不足。大运河江苏段近年来水质呈好转趋势,但仍有部分断面水质不稳定,一些区段水质相对较差。少数航道水资源枯竭,带来水体污染和淤积问题。部分河段受沿岸煤炭、化工、造纸、饭店、畜禽养殖、生活垃圾等污染排放影响。三是遗产保护压力较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大运河本身是仍在使用的活态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使原始河道岸线保护和利用间的矛盾更加凸显。大运河江苏段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核心区缓冲区面积大,仅靠文化、文物部门往往力不从心。因文物影响评估不是法定前置程序,在很多地方常被忽视。

    二、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主要目标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应坚持全面保护、绿色发展、合理利用的原则,建议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分为如下三个时间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20182020:在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核心区范围内,文化遗产梳理甄别全面完成,考古发掘持续推进,珍贵遗产实现应保尽保。对核心区范围内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等统一标识。初步形成大运河江苏段博物馆、遗址公园和主题馆群。推出一批大运河题材的文艺精品和品牌活动。省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数据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大运河江苏段生态得到初步修复,水源地风险隐患初步排除,滨河绿化形成景观。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精品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品牌开始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较快发展,产业融合和结构升级有力推进,大运河江苏段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12025:在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拓展区、辐射区范围内,珍贵遗产实现应保尽保。对拓展区、展示区范围内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等统一标识。重大考古发掘项目基本完成,分级分类展示体系全面建成。建成一批大运河江苏段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峰论坛、博览会、旅游节产生重要影响。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保护,工业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到位。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初步实现江苏段各类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感知和航运智能化服务。对外文化贸易大幅提升,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开发基金发挥作用,率先出台《大运河江苏段保护条例》。

20262030年:基本建成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大运河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全覆盖,文脉整理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精神内涵得到阐释。江苏段沿线8市全部建成省级以上运河文化名城示范城市,苏州、扬州、淮安率先建成国家运河文化名城示范城市。大运河江苏段全线实现通水通航,新的运输、环保、景观、展示和旅游等功能充分发挥。江苏段文化旅游品牌在国际上拥有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沿线城乡进入文化复兴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提升的局面基本形成,大运河江苏段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一幅绚丽画卷。

三、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规划重点

1.着力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建设。一是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和基础工作、文物保护和安全防范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和服务公众工作。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遴选申报中,重点加强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申报。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缓冲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等要求,研究制定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划和关联资源保护范围。二是强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推进运河文脉整理与研究,艺术再现运河文化底蕴,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大运河文化交流。加强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规划,扶持具有鲜明运河特点、风格、气派的精品创作。打造一批凸显运河文化特色的节庆、会展、演艺、民俗等品牌活动,让运河文化和沿线相关文化艺术活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着力高颜值的生态长廊建设。一是加强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统筹水资源保护利用,抓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水运设施升级,完善防洪排涝功能。推进世界级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样板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走廊和淮河流域东部生态屏障建设,打造联结太湖、高宝湖、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五大湖区,贯通长江、淮河、黄河故道三大河道的五湖四河生态示范区。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按照大运河沿线“263”专项行动有关生态保护要求,以及江淮生态大走廊、南水北调东线清水走廊等建设,划定河湖管理保护范围。推动编制河湖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在保护滨河生态系统和各类文化自然遗产、人文景观风貌原真性、完整性基础上,在大运河有水河道两岸1000米范围内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恢复河流历史走向和湖泊原有水面,修复流域原有生态功能,增强河流自然净化能力。

3.着力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建设。一是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围绕吴越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利用大运河沿线旅游风情小镇、河工设施以及大运河沿线生态空间等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一批大运河文化旅游示范区和风景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运河文化旅游,引入具有运河文化风情特色的主题酒店、餐饮、民宿、娱乐等配套项目。二是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好每年一届的常州动漫艺术周、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等,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人才引进搭建平台。三是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以航运物流业为基础,沿河工业、轻工业、农业、仓储业为主体的线性产业带,打造综合性新兴产业经济带。支持工业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加强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构建绿色产业链体系。四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发展苏州纳米材料、无锡物联网、常州智能制造、镇江通用航空、扬州新光源、淮安节能环保、宿迁电子商务、徐州高端装备制造等区域高端产业,打造沿线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统筹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推进省市联动,扎实有序地加以推进。

1.完善政策支持。要积极对接国家总体规划和财税金融政策,推动更多江苏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盘子,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性资金和专项资金扶持。强化政策支持,对大运河江苏段沿线遗产保护、文化传承、资源利用和水利、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省、各地都要从大局出发,给予资金保障。加强项目库建设,对条件成熟的项目纳入预算安排。充分发挥现有政府投资基金和省各有关部门专项资金作用,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艺术基金等相关资金、基金应切块扶持。研究制定大运河江苏段沿线产业正、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大运河江苏段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沿线高污染企业搬迁的支持力度。探索设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专项基金,依托省、市财政资金,联合金融机构和省属国有集团,带动社会资本,整合各方资源。

2.健全法规保障。开展大运河江苏段保护立法工作,借鉴国外制定、实施运河法的经验,整合各有关部门以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制定符合国情省情市情的《大运河江苏段保护条例》,为国家最终出台《大运河保护条例》积累经验。《条例》将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大运河江苏段综合管理体制,理顺区域间、部门间、产业间的关系,夯实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基础。加强《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执行,整合各类执法资源,依法查处大运河江苏段遗产本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各类违法事件。

3.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多方协调合作机制,强化部门与地区

协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吸引国内外各类组织机构支持和参与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探索推出针对性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统一推广展示机制,创建推广展示平台,发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等机构的牵头作用,用好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知名活动品牌。组建省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志愿者队伍,并发起建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志愿者联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定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标准,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试点示范,率先在全国设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先行区,率先评选命名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城市,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4.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全媒体宣传推介,突出大运河文化带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文明和文化自信方面的突出作用,以及对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特殊影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好的做法、经验,每年组织中央和省主要媒体进行一次集中宣传。积极探索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文物活化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鼓励具有开放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设计推出文物遗产保护、大运河文化解读展示项目。建立集中宣传推广机制,多方位展现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的时代特征和独特魅力,增强公众对大运河文化的科学认知。举办行走大运河、运河马拉松、运河龙舟赛等体育赛事活动,彰显江苏大运河活力。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文艺展演展示,向世界讲好江苏大运河故事。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