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研究报告之六
[内容提要]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去产能等内容外,实现有效需求的高效对接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当前,江苏工业领域还存在供需渠道不够畅通、产品供需不尽匹配、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以及资本要素供需失衡等问题。要高效地推进江苏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制造业+互联网”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工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实现供需信息有效对接;二是深入推进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增强产品有效供给;三是创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优化资本要素配置,弥补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短板”。
新常态下,实现供给与需求无缝对接,是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我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一、江苏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需对接渠道不尽畅通。一是功能性服务平台有效利用率低。目前我省拥有超过100个服务于工业领域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以及工业云、“e企云”等功能性服务平台。但因工业企业的应用意识薄弱以及信息安全隐患等问题,平台的建设多于应用,不能全方位地为工业企业提供数据管理、协同营销、新增市场挖掘等综合服务。二是电商拓市尚需深化。2015年,我省以工业企业为主的B2B平台营收规模达1.3万亿元,电商拓市成效初步显现。但由于意识欠缺、资金有限、投资回报周期长等原因,江苏170多万家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仍处于萌芽阶段,产品的市场需求尚未充分挖掘。三是工业互联网“最后一百米”尚未打通。尽管我省国家级、省级园区平均接入带宽分别达到15.6G和11.7G以上,规模以上企业100M光纤宽带接入占比20%左右,但作为智能制造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由企业入车间的“最后一百米”工业互联网接入尚未实现,车间仍以局域网覆盖为主,无法支撑供需全面对接的个性化定制。
2.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一是消费品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多数产业生产效率不高,市场空间大部分被中低端产品占据,难以与国际产品竞争,无法满足我国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需求,造成实质性供给不良。2015年,我国游客境外消费约人民币1.4万亿元,居世界之首。在全球最热门海淘品牌排行榜中,奶粉和母婴用品居首,其次是服装、鞋帽、日化家居、保健品。我省境外消费也是逐年增长,2015年进入南京海关的海外邮包达到134万件,比前年增长185%。二是工业产品供需错配。传统行业的低端产能过剩,而部分高精尖产品需求得不到满足。2015年我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高达907.6亿美元,呈现持续上涨态势。电子信息制造装备主要从国外引进,高端数控产品的进口率达80%,部分大型工程机械、高档数控机床等进口关键零部件占整机成本的40%以上,严重制约了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3.资本要素供需失衡。一是“僵尸企业”占用过多资本资源。截至2015年9月,A股市场沪深两市“僵尸企业”多达266家,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10%,负债总额合计高达1.6万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68.65%,其中包括钢铁、水泥、造纸、纺织、船舶、石化、化工、煤炭等为代表的197家传统制造业公司。另外,2012-2014三年间,266家“僵尸企业”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高达2500亿元、获得政府补助达356亿元,造成资本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截至目前,我省新三板挂牌企业达777家,占全国总数的12.5%,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但绝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存在抗风险能力差、抵押能力不足、财务管理不规范、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加之社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企业融资需求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加强供需有效对接的几点建议
1.实施“制造业+互联网”战略,畅通供需对接服务渠道
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完善“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构建信息流大通道。一是全面实施“企企通”工程。推广重点工业企业及生产性服务企业高带宽专线服务,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提升大中型企业高速宽带接入能力。二是推动工业集聚区网络建设和改造。鼓励工业园区、众创空间等集聚区利用光纤到园、光纤到楼等技术方式进行有线和无线网络建设和改造,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工业网络服务。三是打通工业互联网“最后一百米”。升级工业企业的网络带宽,推动大容量高速交换技术在局域网中的应用,提高局域网带宽和流量承载能力。鼓励企业车间局域网接入互联网,打通由企业入车间的工业互联网接入“最后一百米”,支撑供需全面对接的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生产。
加强工业互联信息中枢的建设和利用。一是提升功能性平台有效利用。整合现有云计算中心等平台资源,研究工业企业对于云服务的差异化需求,促进平台资源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创新专项资金使用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向企业提供免费或优惠的云服务,帮助企业实现设备、产品、用户之间的全流程信息互联互通,对企业生产全流程的大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深入分析,挖掘市场需求。二是加快企业电商拓市步伐。推动我省主要产业的行业电商平台和细分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建设,鼓励企业自建、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构建与上下游企业对接的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网络化采购、营销和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以销定产、个性化定制等销售模式,实现产品与市场的精准对接和新增市场挖掘。
2.加大工业“补短板”力度,增强产品有效供给
推进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设备投资补助、首台套设备补助、政府购买诊断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信息化改造和制造装备更新换代。一是推进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围绕制造强省建设目标,突出数控装备普及换代、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重大装备智能改造、高端装备自主制造、制造模式集成创新,全面提升企业制造装备整体水平,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培育和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二是推进企业互联网化提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组织、资源配置、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的优化集成作用,以企业互联网应用和业态模式创新为主线,促进信息技术向生产、管理、营销、设计、服务等环节渗透融合,推动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购销经营平台化、制造服务网络化。拓展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推动江苏质量品牌升级。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产品、服务质量以及自主品牌建设水平,增强有效供给能力,促进形成竞争新优势。一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聚焦的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操作系统等15个重点领域,集中优质资源、形成强大合力,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标国际先进技术,创新攻关模式,组织开展协同攻关,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二是开展重点领域产品质量攻关。对于重点领域产品质量攻关项目,避免一刀切地采用低价中标法,鼓励采用综合打分法等更全面的评标方法,支持优质优价,形成优胜劣汰。建立和完善一批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先进质量保证技术和智能装备应用,着力促进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转型。三是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经济。支持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维护良好信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依托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品牌,大幅提升江苏制造影响力。
3.创新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优化资本要素配置
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是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融资担保领域,发挥再担保机构增信分险功能,构筑行业风险“防火墙”。二是发展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更多民间资本设立私募股权基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领域以及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产品众筹等平台建设,努力争取股权众筹试点,撬动更多的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向中小微企业。完善中小微企业网络融资服务平台,推动增加信贷投放,为纳税记录良好、信用等级较高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
创新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一是鼓励支持物联网金融发展。通过物联网的感知和视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激活企业动产质押功能,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鼓励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通过新三板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进行直接融资,落实对挂牌企业资金补助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发行永续债、项目收益票据、并购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创新产品,充分利用绿色债券、高收益债券等创新金融工具。三是有序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规范和完善企业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强化风险监管,切实推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课题组成员:石晓鹏、陈英武、王春霞、孙小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