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阅
《决策参阅》2016年第18期: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2017-03-08 | 信息来源: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研究报告之二
 
沈坤荣
 
    [内容提要]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唯有从供给侧出发,通过制度变革和技术改进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解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全要素生产率一般包括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配置效率等方面。未来经济应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拓展国内国际发展新空间,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当前经济基本面依然强劲,但不可否认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不足:从需求视角来看,出口受主要国家再工业化影响呈下降趋势,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投资主要依靠政府而缺乏民间参与;从供给视角来看,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受到制约。因此,唯有从供给侧出发,通过制度变革和技术改进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解决“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不能被劳动和资本增加所解释的部分,一般包括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配置效率等方面。
    首先,技术效率指应用当前已有技术的水平,可以视为衡量创新技术产业化程度的指标。我国专利数量逐年快速上升,但是整体产业化水平还很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专利存在结构性问题,外围专利多而发明专利少,另一方面在于专利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匹配失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发明专利的创新,减少创新市场的失灵,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并且确保企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同时在产学研各主体之间形成便捷的知识扩散与共享渠道。
    其次,技术进步指技术水平向最前沿技术逼近的程度。过去三十多年,我国主要凭借技术购买基础上的逆向工程式模仿创新来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但随着我国整体技术水平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继续通过技术购买等方式获取前沿技术的空间收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培育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模式。一方面,构建有利于科研人员创新的体制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人员待遇,使得科研人员对未来有较好的预期,从而能够遵循创新的客观规律,脚踏实地专心从事科研,避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营造全社会对知识的尊重,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要避免产生与GDP崇拜类似的创新崇拜,实事求是地引导适宜性创新。另一方面,保护市场与企业家精神,避免行政干预,政府从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出发,给予企业家充分的自由,引导企业家从事持续创新而非其他投机行为。
    再次,配置效率指要素配置与有效配置或最优组合的接近程度。受到体制制约,我国要素市场间长期存在流通障碍,使得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误配现象,主要表现为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空间上的低效配置。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劳动等要素实现了城乡间从无到有的流通,但是横亘在城乡之间的体制藩篱至今仍然在阻碍劳动等要素的有效配置,使得资源分配呈现畸形。此外,近年来偏向中西部地区的土地供应政策引致了东部地区房价的过快上升,进而推高了东部地区的工资上涨,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效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想从供给侧出发,使得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需要在阻碍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要素有效配置的环节进行体制创新,并且着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最后,体制改革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所在。中央提出要简政放权、减少管制、破除垄断、改革国企、优化公共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改善营商环境等,从本质来看,实际上就是认清政府边界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职能分工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有由其根本性质决定的利益诉求,从而也都存在相应的局限性,政府需要在保护市场、尊重市场的制度框架下承担应有的角色扮演。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发展存量问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重构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新产业增量发展的同时,也要处理好过去几年经济发展的存量问题。
    1.化解产能过剩。针对目前过剩产能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之间的无序竞争和供需错配的基本情况,鼓励地方政府之间形成标尺竞争,尊重市场规律,避免大规模的重复建设。对于一些不被市场所容纳的“僵尸企业”更要坚决淘汰,而不是强行输血维持其生存。考虑到处理“僵尸企业”可能会涉及到不良资产处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等问题,地方政府需要谨慎处理,至少做到:一是引导企业之间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通过国际产能合作等方式促进市场出清。二是政府要针对性出台相关的社会政策进行兜底,减少潜在的失业可能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在调整过程中,政府尤其需要避免出现新的计划经济思维,“一刀切”地对所有产能过剩不加辨识地进行去除。对于那些可能仅是暂时的,可能被未来的需求所消化的,甚至可能孕育出国家竞争力的过剩产能要审慎对待,严格根据市场机制进行甄选,真正做到让市场成为决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
    2.降低企业成本。中央目前正在加大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力度,未来有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减负空间,但企业承担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仍然较高。针对此问题,政府需从自身出发降低税负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并借助市场力量进一步拓宽企业降低成本的空间:其一,放松对最低工资的调控,根据市场情况将最低工资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并且破除阻碍劳动力跨区域、跨部门流动的市场壁垒,相应地,政府在建立统一、公平的全国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应该更有作为。其二,对影响物流、电力等上游行业和服务部门发展的体制进行改革,破除垄断,释放物流、电力等行业的市场活力。
    3.降低房地产库存。当前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结构性问题,这表现在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行业发展如火如荼,房价一路走高,而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积压严重,有大量的成品房闲置。针对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的手段主要有:其一,必须在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形成长期消费预期的基础上,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并且通过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另外,在去库存中应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
    4.防范金融风险。中国已经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中高速增长阶段。可以预期,“十三五”及今后的较长一段时期,要想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量的基础上仍然保持以往较高的增速已经不太现实。这就决定了前期经济发展中潜在的风险会逐渐凸显,甚至成为诱发危机的根源。其中,最需要防范的就是金融风险,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在于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高企的杠杆率。在此目标下,重点从完善股票、债券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入手,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丰富直接融资工具,积极发展项目收益债及可转换债券、永续票据等股债结合产品;推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试点,规范发展网络借贷;简化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核准等。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还要注重拓展国内、国际发展新空间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下重构未来经济增长新动力最重要的一环,并且只有在处理好存量遗留问题的基础上增加有效供给,才能形成新老交替的崭新局面。但是,也要认识到,中国的结构性问题纷繁复杂,即使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能也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指导下,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拓展国内发展新空间。重点是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践行“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二是拓宽国际发展新空间。重点是借助“一带一路”海外投资计划,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作者:沈坤荣,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育部特聘教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