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系列决策咨询报告之七
[内容提要]为加强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数量逐年增加,种类较为丰富。目前江苏科技金融政策的主要问题总体上可概括为:不缺资金缺机制、不缺机构缺主体、不缺政策缺结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加大投入,实现高校资源与孵化器对接;抓住两头,加强对间接融资机制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明确主体,激活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加强协调,建立科技金融政策制定的联席会议制度;采取措施,扼制金融资源外流势头。
编者按:为配合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的召开,根据全会主题和罗志军书记在“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精神,省社科联组织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及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研究,形成系列决策咨询报告,近期将陆续上报。
为加强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江苏省政府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政策。本报告围绕这些政策的有效性,通过相关调研和数据分析,为江苏新型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建设提供对策建议,以实现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巩固江苏科技战略优势,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一、江苏科技金融政策的现状
作为全国科技金融发展较早、较快的省份,江苏省出台省级科技金融相关政策20余项,大致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直接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给予企业和个人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形式直接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间接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扶持创业投资、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银行、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科技小贷等科技金融业务,建立孵化器和园区等科技企业载体来间接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其中,2012年6月21日江苏省政府再次下发的《关于加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意见》(苏政发【2012】79号),是最为全面和重要的文件。
从科技金融政策数量来看,我省13个市2005年-2013年出台政策总量呈上升态势,累计达120余项。其中苏州、南京和无锡三市的科技金融政策数量分别为23、17和20项,显著超过其他地区。科技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正向关系。
从具体的政策内容来看,直接政策主要集中在风险补偿、金融人才补助和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等三类。其中,科技金融专项资金政策数量达到41%,金融人才补助政策占38%,风险补偿政策占21%。间接政策主要集中在创投、银行、保险、资本市场、小贷、担保、孵化器和园区等八个方面。其中,苏州市的间接政策出台数量最多,达到15个,紧随其后是南京和无锡,连云港、盐城和扬州数量最少。各市对创投政策非常重视,总计达到22个,而科技银行和科技小贷政策数量较少,只有南京、无锡出台了相关政策。
二、江苏科技金融政策的效果和问题分析
我省科技金融政策的数量逐年上升,且种类较为丰富。但无论是直接政策还是间接政策,政策出台数量的多少并不是科技型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科技金融政策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缺资金缺机制。江苏是金融大省,从各地状况来看,要发展科技金融,无论是财政支持还是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都不是瓶颈问题,而是缺少把资金配置到需要的地方的机制。研究表明,科技支行数量是本年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家数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只有南京和无锡明确出台了科技支行的相关政策;相反的,政策支持力度最强的创业投资其作用并未得到突显。
2.不缺机构缺主体。从间接政策来看,涉及到的创投、银行、保险、资本市场、小贷、担保、孵化器、园区等多个机构也都在力图积极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但是科技与金融本属于不同的产业,在融合的过程中必然存在问题。由于高科技企业通常是高风险的产业,往往有形资产比重低,融资需求大。因此,对科技金融产业的扶持往往不是一个机构能够单独承担的。近几年在苏南兴起的“投贷保联盟”,就需要多家机构的联合,确定牵头的主体成为该类业务成败的关键。
3.不缺政策缺结合。我省对科技金融方面的政策很多,省和各市的科技金融政策已经多达150项。但总体情况是科技部门参与多,金融部门参与少。而科技金融是科技和金融产业的结合,并且在实践中是金融产业通过产业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支持科技产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在科技金融的发展中金融产业的主动参与更加重要,在政策制定中也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的紧密合作。
三、江苏科技金融政策创新的建议
1.加大投入,实现高校资源与孵化器对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是影响江苏科技企业绩效的最重要因素。我省孵化器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末,全省已建成并纳入省科技系统统计序列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31家,国家级科技创业园达95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80家,省级200家。同时,还带动了社会资源的参与,目前的孵化器民营化率达40%。但是,这些孵化器的建设并没有充分地与江苏优质的高校研究和教育资源相结合。江苏是教育大省,如果能够将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创业指导和管理服务资源与孵化器、孵化机制进一步有效对接,将焕发出超乎想象的活力。在此领域,建议政府出台相应的机制和政策。
2.抓住两头,加强对间接融资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各地在政策制定、招商引资方面,普遍比较注重对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直接投资机构的引进,对本地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的创新则支持较少。在资金上,对机构和人才引进的补助水平高于风险补偿基金的数量。建议对政策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增加对间接融资机制的政策扶持。要抓住两头:一方面是在科技部门项目引进和评估方面多下功夫,为商业银行在企业和科技项目筛选中提供依据,从源头上优胜劣汰,让那些对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好项目能够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增加风险补偿基金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分担金融机构的风险,使其更愿意进入这个领域。
3.明确主体,激活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相比股权投资、保险、担保和其他机构,必须确立商业银行在区域科技金融产业链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发挥其在业务信息、资源整合、风险分担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牵线搭桥,大力发展孵化器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集合贷款业务,培育集合债券、集合信托、融资信用保险等新型科技金融产品,推进科技金融服务的创新。
4.加强协调,建立科技金融政策制定的联席会议制度。在政策制定机制上建议借鉴当前自贸区、创新试验区普遍采取的联席会议机制,多个部门的主管领导共同参与,形成统一方案和具体时间表。此外,建议定期邀请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参加,及时了解科技企业的运行状况和政策的实施状况,进一步提高政策的质量水平。
5.采取措施,扼制江苏金融资源外流势头。当前全国金融创新和发展的形势,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虹吸效应”,已经对江苏科技金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2011年南京证券牵头发起设立的富安达基金、南京银行和南京高科联合发起设立的鑫元基金运营总部和注册地均在上海。南京本土期货公司——锦泰期货设立的风险子公司虽然在2013年下半年落户河西CBD,但是在上海浦东招商部门的公关之下,也一度有意迁址到上海自贸区。这样发展下去,江苏金融资源的外流将愈演愈烈。因此,在考虑针对共性问题创新科技金融政策的同时,还需要整体规划,通过政策的大力扶持形成江苏科技金融发展的制高点,方能产生“集聚效应”,巩固优势、形成亮点、创新发展。在此方面,建议进一步加强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和两岸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对接台湾金融业在科技企业、中小企业服务方面的优势,形成江苏科技金融国际化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基地名称:江苏“两个率先”研究基地
承担单位:南京大学
首席专家:洪银兴
本课题负责人:武志伟
主要参加人员:陈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