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湛
第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产业的新联系。以前基于全球经济上行、需求大于供给,中国产业实现了大发展,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形成了诸如“苏南模式”这样的经验。然而,上一阶段我们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价值链低端,在微笑曲线中处于加工制造这一环节,虽然能做大GDP,却不能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当前,全球经济下行,供给大于需求,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我们原来的产业不适应经济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建立新的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才能适应全球竞争,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和“强富美高”。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研发、创新、管理、营销,重新规划产业链,从而实现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新布局。
第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在区域范围内建立产业的新关系。以前我们国内也好,某个区域范围内也好,产业的竞争要大于合作。如今,长三角、珠三角已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土地、环保、劳动力均遇到了瓶颈,要想实现新的增长,区域内各城市必须要建立新关系,取长补短,加强合作。中央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使长三角一体化处于新的窗口期和机遇期,长三角产业的合作必须建立起新关系,才能体现新的竞争力,比如现在上海松江与浙江嘉兴、杭州开展的G60科创走廊建设就很有竞争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不仅是产业布局要合作、发展要素要合作、市场关系要合作,更重要的是行政制度、经济制度、治理制度的合作,通过制度建设,打破城市间的分割,推动区域内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在全球范围内体现本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第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在城市范围内建立产业的新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一个城市而言,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建设:一是第二产业要智能化和服务化。同时,制造业还要个性化、服务化,才能体现新的竞争力;二是第三产业要平台化和信息化。传统的商贸服务业这几年受互联网冲击不景气,江苏要提升服务业层次,就要加快推动服务业平台化建设,并以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三是研发要耦合化和产业化。加强研发与产业的耦合,通过研发实现产业创新,从而确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方向;四是分区要差异化和协同化。明确突出各地的产业定位,做到差异化发展,这就要求各区县把产业定位、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和产业招商做成“四位一体”,同时通过产业链分析哪些是本地区的先导产业,哪些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以区县比较优势发展各自的产业,从而形成整个城市的产业新体系。
(上述观点根据作者在“江苏经济社会热点观察系列学术沙龙”2017年第4期上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