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 2025-7-1 思想周刊
作者简介:于波,江苏省生产力学会秘书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荣获“2020年度中国生产力学会优秀成果奖”“第十三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等多项学术奖励。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并指明其中一个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飞跃,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共进。探寻科产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子,扎实推进科产创新深度融合,也是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的着力点和“必答题”。
切实激发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活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企业激励创新制度体系。推动企业共建或引进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推进协同创新合作。简化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手续,加大企业创新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提供促进企业创新的金融产品。推进实施职务成果赋权、科技人才特殊薪酬管理和中长期股权激励等政策,破解科技创新激励体制机制难题。
倾力构造互补互动的创新生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我省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发挥国有企业战略性科技攻坚主力,定位重大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突破,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承担高风险、长周期的研发创新任务;发挥民营企业市场性创新引擎作用,突出经营机制灵活优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推动产品迭代和应用创新,缩短技术转化周期;深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创新,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国企与民企“出题—解题”互动。
深入推进“双高协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丰富、高新园区众多的优势,促进高新园区和高校院所两大创新主体协同发展,推进“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有组织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动联合世界一流研究型高校院所,依托高新园区产业集群优势,共同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协同研发+就地转化”,消除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
开放打造产业创新场景。充分发挥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作用,推进新技术、新业态与具体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坚持“政府资源牵引+企业技术验证”的双轮驱动模式,开放和发布产业创新场景与清单,如智能制造平台、AI质检系统、新能源存储平台、地铁巡检和低空领域等,吸引企业技术创新无缝对接,推动AI、新能源、无人机和低空物流等前沿技术落地,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场景,开发新技术,孵化新业态。
大力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良性互动。一方面,要注重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金融业,提升金融资源可得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有效管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激励”模式,优化金融资源市场配置,鼓励天使基金、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甚至耐心资本踊跃投资现代科技产业,引导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硬和投长,强化“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的金融支持力度强度和持久度。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高水平教育、高质量科技、高层次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支撑。江苏要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分类培养学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和工匠型高技能人才,依据产业发展需求动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合理缩小各工种人才收入差距。突出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性能力,消除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鸿沟,做到分类发展、人尽其才和各尽其能。
加力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作用在于用“有形之手”解决“市场失灵”,在于“亲”“清”政企关系,在于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在于日益提升服务质量。要强化纪律红线意识,健全“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机制,切实消除懒政怠政庸政等不良习气,同时营造容错纠错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全力推动落实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放眼全球服务全球,集聚世界优质科技产业资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水平实现“科技—产业”创新融合。一方面,江苏应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另一方面,应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加速推进和落实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制度型开放,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