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座谈会在南京举行。会议由江苏省社科联、中国政治学会、南京大学联合主办,江苏省政治学会、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就当前政治学领域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进展及现存问题展开交流。在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索文斌,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政治学研究》主编张树华,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江苏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先后致辞。会议由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主持。
曲福田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江苏社科界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优化学术支撑服务、推动成果转化落地等方面积极探索,先后推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研究丛书》《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丛书》等重要成果,并在前不久先后举办了经济学、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两场学术座谈会。今后,江苏政治学界要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有关部署,以更高的站位谋划“十五五”时期政治学发展的新图景,加快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增强加快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行动自觉;要扎根中国大地,推动政治学理论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要拓展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全球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要加强交流协作,把江苏建设成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点。
张树华表示,世界历史进程已踏入系统性变革与秩序重塑的关键阶段,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推动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着革命性的演变与重构。以政治学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既要全面系统的研判世界政治变迁的历史脉络和演进规律,回答研究大国治乱兴衰、大党成败兴亡的原因和教训,也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回应人民的期待,实现学术范式与学术话语的创造性突破。
索文斌介绍了南京大学在政治学学科建设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在政治概念研究、政治现象学等交叉领域形成的特色优势。他认为,一个成熟、稳定、高效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离不开自信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支撑。新形势下,亟需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逻辑,总结好中国治理的独特经验,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政治学概念、范畴理论。
张新科在主持会议时表示,江苏不仅是经济大省,也是社科重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中,也理应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上勇于担当。江苏政治学界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自觉将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为“十五五”时期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的生动实践,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主旨分享环节,张树华从学术治理体系的角度,对当前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情况展开分析。他表示,学术界要在具体的实施路径、重难点梳理与突破等方面苦下功夫,警惕行政化、官僚化、圈层化和学阀化倾向。期刊是学术共同体的阵地,政治学研究者要围绕现实问题、中国问题、中国立场展开有组织的学术研究,并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学术范式创新。
教育部特聘教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周光辉指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通古今之变、融中西之争。他表示,议题设置自觉是摆脱西方中心主义束缚的关键,学界要革新提问方式 设置具有引领性、中国性、时代性、人类性、建设性的议题,创新研究范式,多层次重构政治学理论逻辑体系,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来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复杂、综合的重大现实问题。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景跃进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政治体制,在既有社会科学知识无法解释中国现实、既有政治哲学无法论证中国式现代化的情况下,应当紧扣社会主义论、现代化论、文明论、全球论等轴点展开知识生产与理论建构,实现学术与政治的平衡。
教育部特聘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院长燕继荣表示,可以将中国现代化的经验纳入政党—国家-政府—社会的总体效应分析框架中。新发展观、新治理观、新协调观等全球化研究,与超大城市治理、环境治理、绿色经济等中国实践经验的知识化研究,是未来政治学研究的可行方向。
教育部特聘教授、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肖滨从价值目标、政治根基、实践主体、基本路径、操作艺术等维度剖析了群众路线何以成为中国善治论的概念基石。他表示,群众路线有利于平衡执政合法性与治国有效性,平衡公众利益与个体权益的张力,并约束权力扩张维护社会自主,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地域经验的特殊性,分享着普遍性的品格。
教育部特聘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佟德志表示,数字政治学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涌现出数字孪生、数字治理、数字参与、数字民主、政治传播与数字安全等研究主题,相关知识生产已从互联网阶段、大数据阶段步入人工智能阶段,要紧扣现实需求,从数据、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革新。
教育部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郭忠华指出,目前标识性概念建构存在体系化程度低、规范性不足、本土内循环等问题。他建议从“概念之树”的立场出发,将“特殊”的单个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从实践经验提炼描述性概念,建构反映本土价值的规范性概念,并用“普遍”的规范论证方法,与世界知识体系对接,让国际学者“听得到、听得清、听得懂”。
教育部特聘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政治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凤阳表示,“五年规划”得以连续实施且良好运行,离不开基于政局稳定的政策连续性、基于纵向组合的政策渗透性和基于国家领域的政策前瞻性。与此同时,我国执政党所提出的发展理念,能通过具有法律正当性和实践操作性的国家系统方案分解为可预期的指标,是一大优势。他还强调,政治学学科的理论文章应提高可读性,让更多人读懂当代中国的发展叙事。
江苏省政治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里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理论编辑部副主任刘倩分别主持会议主旨分享环节。
江苏省社科联和南京大学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学术期刊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会议。
(转自“交汇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