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主办,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协办的省社科界第十九届学术大会经济学与管理学专场在苏州举行,会议围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议题展开研讨。江苏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索文斌出席会议并致辞。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主持开幕式。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洪银兴,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金松,南京大学原常务副书记杨忠,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章朝阳等领导出席会议。
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在致辞中指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是江苏“挑大梁”要把握的着力点之一。“十五五”新征程即将开启,必须以更高的站位谋划经济学与管理学发展的新图景,充分认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战略意义,坚决扛起“挑大梁”责任、为江苏实体经济筑牢根基,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堵点难点开展扎实的理论研究,加强经济学管理学人才队伍建设、注重青年人才培养,为江苏落实好“挑大梁”责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思想支撑和智慧源泉。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索文斌在致辞中指出,专场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主题,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期待大家深耕理论创新,破解“融合机理”难题;聚焦实践需求,回应“融合痛点”关切;深化协同合作,凝聚“融合合力”共识。南京大学将与各界一道共建研究平台、共组研究团队、共推成果转化,共同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江苏乃至全国“两链融合”贡献更大力量。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洪银兴、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院长杨忠、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邱斌作主旨报告,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评议。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徐康宁,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新华文摘》编辑部编审李朱,苏州市社科院院长王俊、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执行主任陈能军,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保平作主题发言,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德才评议。
洪银兴教授在主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路径。他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含义不能泛化,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增长模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核心在于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容由新质生产力的定义规定,不能因新质生产力定义的泛化而降低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提升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质态跃升”,推动先进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融合的关键在于成果转化,企业应成为创新主体,搭建协同平台,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杨忠教授深入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深层支撑。他认为,中国式创新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根植于实事求是、天人合一、技以载道等文化基因,融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活力的双轮驱动模式。报告梳理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性、“乐业安生”的人民性、“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和而不同”协同性、“中庸适度”的均衡性、“精益求精”的精密性、“技以载道”的价值性等七大理念,展现了中国创新的独特逻辑,并通过华为、中车、国家电网等案例,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倪鹏飞研究员以当今世界关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四大问题切入,提出“统一发展经济学”理论,试图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局限,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是引入“力量分析工具”,重建基于自然法则的新假定,构建因素完全内生的新框架,解释人类经济从慢到快、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动因。他以“三角形生产函数”新范式,将制度、人口、技术等五类资产内生化,给出长期经济发展的新解释,并对智能时代的经济体系作出前瞻性判断。
邱斌教授紧扣全球变局,提出以“主权AI”战略应对地缘风险。面对平台垄断与技术脱钩,各国纷纷构建本土化AI生态,中国需以基础设施—产业链—监管—国际合作四维框架应对挑战。江苏实践表明,南京、苏州、无锡形成创新三角,推动AI产业集群发展,具备引领优势。同时给出政策建议: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平衡保护与开放数字;抢抓新技术的窗口期,锚定消费者需求,实现以“网络效应”驱动的经济增长;以AI技术赋能,巩固产业基底,提升出口韧性,在变局中寻求稳定。
徐康宁教授直面我国科技“论文强、转化弱”的现实困境,指出融合不深的制度性障碍。尽管我国论文与高被引数量领先,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产学研脱节严重。他强调,必须通过改革破除壁垒,强化企业“出题人、答卷人、阅卷人”角色,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要优化评价体系,打通人才流动通道,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创新生态的构建比技术本身更重要,需鼓励冒险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才能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范从来教授提出“以双链主驱动江苏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他认为,江苏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中处于第二方阵,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江苏在“十五五”期间才能更好挑大梁。AI发展依赖“数据、算力、算法”三要素与网络效应,大模型需海量投入,初创企业难颠覆巨头,须依托链主企业实现技术转化。建议以双链主验证、双链主基金的模式发展AI产业,发挥江苏制造业链主企业优势,通过“技术-订单-数据”飞轮,赋能科技链主企业成长,政府优化引导基金,推动股权投资,实现人工智能产业突破发展。
李朱编审提出,深入理解和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需要按照中央要求,正确理解《建议》精神,加强面向基层和群众的宣传、解读,引导全社会正确理解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避免研究阐释中的误区,正确理解各项改革举措的现实意义、目标导向。要善于运用学术视角讲好政治逻辑,以严谨的理论 研究 支撑解读改革举措的现实针对性与长远目标导向。通过科学、系统、深入的解读,帮助干部群众正确理解各项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与战略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王俊研究员基于苏州实践,提出加快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的现实路径。她认为,共性技术平台是聚焦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京、沪、杭等地,苏州仍存在政策笼统、资助单一、评价缺位、市场对接不强等问题,平台建设缺乏统筹与长效机制。为此,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规范平台运行机制;创新政府投入模式,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健全组织管理架构,强化共性技术平台规范化建设;构建跨区域成果转化扩散网络,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平台服务能级等。
陈能军研究员以深圳为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特征做了深刻分析。他以四句话总结了深圳经验: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文化,夯实创新冒险的心理基座;以“集群冲锋”的姿态,构建世界级的产业生态;以“场景开放”为牵引,打造未来技术试验场;以“创新雨林”为内核,激发生生不息的源动力。他认为,深圳之所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走在前,原因恰恰在于软环境中的文化。文化所形成的观念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会上,洪银兴、曲福田、赵金松分别为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证书。下午会议举行了8个平行分论坛,主题分别为人工智能与产业应用、人工智能与技术创新、数字创新与数实融合、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两创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宏观环境与企业创新、数据要素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产业政策。
期间,大会举行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丛书”(第一辑)新书首发式,洪银兴教授介绍该丛书编撰情况。该丛书由洪银兴担任主编,聚集国内众多经济学家,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任务要求,体现了经济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
会上,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曹劲松代表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发布《新一线城市创新力报告(2025)》。
本次专场会议共收到论文206篇,经专场学术委员会评审,共评出优秀论文61篇。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论文作者代表等共计150人参加会议。
(作者:刘双双 校审:王淑芬 部门:省社科联组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