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动态
学会专家观点: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布时间:2019-02-01 | 信息来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群众》杂志副总编辑   李程骅研究员


1.以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为统领,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准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定位和目标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时代特征,具体地贯穿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贯穿到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贯穿到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中,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这个长期的进程中,必须进一步突出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和本质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体制机制的系统化保障,建立全社会高度认同、影响未来的现代文化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建设”。统筹设计文化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对一些关键指标进行测算,参照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制定出具体的策略和措施。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和推广上来看,无论从思想层面还是行为层面,都应树立更高的目标和追求,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以新的知识供给和文化创造能力,续写“文明型国家”的新篇章。

3.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追求与导向,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协调推进,一旦出现脱节、错位,就会引发社会危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经历“两个15年”即长达30年的周期。在这个周期中,保持稳定的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同时,文化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将发挥关键性的引领作用。这其中的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将集中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现代化问题,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精神生活需要能得到满足。如何应对人们在物质财富丰裕后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将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课题。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注重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环境,培育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主体,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的活力。认清互联网的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的新模式、新特点,在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上下功夫,让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形成文化创新的价值链,引导文化资源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与保障体系。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精准设计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切实解决文化产业成长性不够的问题,并建立文化建设高质量的评价体系,形成相应的工作督查机制和高质量的环比管理系统,加快提升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上述观点根据作者在省邓小平理论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整理)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