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治学会 姜凯宜
中国社会的网络治理由民众的多元表达与政府网上群众工作的更新共同构成,其主要表现为民众凭借信息技术形成网络舆情并展开多元化的表达活动,政府则依托信息系统开展网络问政、网络信访工作。信息技术多元复杂的社会活动和公共部门静态化的科层规范、思维方式,构成了新时代网络治理在话语规范上的困境,即传统群众工作的话语难以有效适应围绕网络的社会变迁。
网络治理的碎片化格局不能用科层管理“统合包揽”,而是需要整体性规范的重构,即基于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历史现实,在尊重多元化格局的前提下传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
一是完善防控风险的网络治理法规政策。首先,构建应对技术风险的相应专业化机制。在专业化的机制构建中,国家和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产品,市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则应充分承担发展防控技术的专业化建设任务。其次,习近平同志曾说,“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新时代网络治理需要通过制度规范的方式,对一系列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使用行为起到规范监管的作用,防范滥用专业网络技术的行为,促进防控风险治理机制的长效构建。
二是在场景重构中确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新时代网络治理中,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其意义在于对被技术拆解之后纷繁复杂的场景进行整体性重构。新时代网络治理中固有的网络信访等传统治理方式可以继续存在,同时各种多样性的配置机制将随着场景的变革而兴起,在整体性的大格局中发挥其合理价值。基于此逻辑,在未来的网络治理中,政府的科层规范与管制是社会治理中的必要一环,却不是唯一的环节。在新时代网络治理中,网络信访作为一种意见传递机制,不再成为一种主导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主体凭借当代信息技术优势,对资源配置的参与,譬如协商、评议和一系列属于基层民主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治理的形式完成。
三是以公平正义作为新时代网络治理的共识基础。群众路线的话语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恪守的话语基础。在新时代网络治理中,群众路线的话语基础应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有机统一,构成新时代的共识。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可以起到容纳各家意见的效用,以其多元包容的特质,构建一种价值意义上的共识。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既赋予社会成员平等的话语权,又要求社会成员,无论是意见领袖还是普通成员,无论是纯粹的虚拟场景活动还是依据信息技术载体的各种行为,都要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基础。群众路线与公平正义的价值契合,能够将政府在网络治理中的权威性、政府合法性的落实与社会道德公式的恪守实现统一。
(上述观点根据作者在省政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提交的论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