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动态
学会专家观点:中国改革道路的经济学解释

发布时间:2019-01-30 | 信息来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杨瑞龙教授


1.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不同的转型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改革道路。中国没有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逻辑,采取“推倒重来”的激进式改革方式,而是选择了一条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中国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即先经济体制改革,然后再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是经济改革,经济改革导致利益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反过来影响上层建筑。二是增量改革。借用等级规则确立产权规则,中国的改革是政府导向式的改革,优点十分明显,其在传统体制上的边际效益大大减少了改革阻力,可在不伤害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增加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从而使改革大步前进。中国所有有效的改革,几乎都是增量改革,用增量慢慢过渡到存量改革。三是先试点,后推广。为了保持改革进程的可控性,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2.地方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中国的改革一直能够保持一种市场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财政包干体制的实行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在中央政府主导的行政性放权的改革中,为了调动地方政府向企业放权的积极性,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即由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过渡到财政包干体制。于是,地方政府可支配的预算规模不仅取决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分享财政收入的比例,而且与该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自发制度创新。地方政府经济实力的提高所引起的谈判力量的变化导致了重建新的政治、经济合约的努力。当地方政府成为沟通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间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中央政府设置的制度创新的进入壁垒,进行自发的制度创新。这样的改革方式在培育市场的同时,也形成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3.经济新常态下改革的困境和出路。中国市场化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平均贡献率达到15.89%。但是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全面的推进,它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作用开始步入递减区域。按照有关研究报告的计量研究成果,市场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在1978-1989年为14.13%,在1990-1999年为23.69%,在2000-2008年仅为8.56%。这充分说明市场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新世纪已经处于边际递减的区域。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仍是改革。传统的改革路径需要调整,改革并不总是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既得利益集团肯定会阻碍改革推进,因此,以政府的自我改革为突破口,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关键。十九大再次强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能实质性地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关键是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新一轮大改革、大调整的激励相容的新动力机制。以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为前提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推进政府的自我改革。重视顶层设计,培育微观改革积极性,重构新型的政商关系。大力推进以国有企业、土地制度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要素价格体系的改革,特别是金融体制的改革。

 

(上述观点根据作者在省社科界第十二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学会论坛上发言整理)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