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沈坤荣教授
当前,以现代化体系构建为重点的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空间布局优化和要素集聚作用更加突出。城市群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推进城市群发展、提升单位面积产出效率,既是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比肩世界级城市群的现实选择。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江苏要积极顺应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在新一轮发展中谋取先机。
1.从一体化的高度对“1+3”功能区进行前瞻性谋划。为了实现内部优化,率先构建省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需要充分利用扬子江城市群制造业发展优势,依托上海这个全球创新中心,着力提升扬子江城市群二次开发和技术孵化能力,提升沿海经济带新兴技术的产业化能力,推动扬子江城市群产业升级和沿海经济带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块,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制造业基地。需要充分发挥江苏沿海空间广阔和扬子江城市群人口的规模优势,大力发展面向高端消费人群的金融、文创、旅游等先进服务业,实现高端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协同发展。需要建立健全有效合作机制,加快建设一体化市场,推动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为了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第一,建立省级规划中心,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建立稳定高效的能源、水资源供应体系。第二,建立省级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结算中心,推进省内公共设施和服务互联共享。第三,补齐江苏北沿江、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和长江过江通道建设的“短板”,在加快北沿江高铁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江北及沿海城市城际轨道交通。推动沿海经济带建立发达的交通枢纽,打造港口与铁路、公路连接的多式联运中心,强化航运服务集聚功能。
3.建立世界级人才集聚高地。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创新的主体。要把建立世界级人才集聚高地作为江苏主动顺应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第一方略,不但使人才“引得来”,还要使人才“使上劲”,更要使人才“留得住”。一要根据功能区定位,以规划引人才,以产业引人才,以市场引人才,避免区域间人才引进的恶性竞争,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优化配置。二是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公共财政对创新创业的扶持与补助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低成本创业环境,使人才“使上劲”,技术与知识“用得上”。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建设,降低新市民的居住成本。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大力推广“不见面审批”,降低准入门槛,让各类人才真正“留得住”。
(上述观点根据作者在省社科界第十二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学会论坛上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