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张二震教授
1.要素分工: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产品的价值链被分解了,不同生产环节和流程按照不同的要素密集度特征,被配置到具有不同要素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另一方面,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性日益增强,跨国公司以资本为纽带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和利用资源,实现了生产的国际化。与以往以“产品”为界限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相比,这种新的国际分工模式是以“要素”为界限,即一件最终产品的全部价值已不再完全由一个国家的本土要素所独自创造,而是由多国以“优势要素”共同参与的结果。也就是说,各国是以要素优势而不是产品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从本质意义上看,这种现象可以称为“要素分工”。以“要素分工”为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经济全球化,与以往相比具有了新特征:要素跨国流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竞争的主体、贸易投资一体化日益显著、跨国公司的边界日益模糊。这些新特征对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格局以及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等诸多问题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利益失衡:中美贸易摩擦的理论逻辑。对华贸易摩擦的理由从根本上可以概括为:利益失衡。美国国家内部的利益分配失衡,以及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相比出现的外部动态利益失衡,是导致特朗普政府挑起对华贸易摩擦的关键所在。在要素分工条件下,虽然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在静态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可以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生产力发展的动态利益。美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狭隘的零和博弈思维方式,即认为别人发展起来了就是自己吃亏了,从而试图通过挑起贸易摩擦而迫使诸如中国等让步,以满足自己攫取更多经济利益的欲求。美国总体上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但是由于阶层分化,导致国内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且有恶化的趋势。有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社会不平等问题日益严峻。美国最富有阶层的1%的家庭收入和财富,占全国总收入和财富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9%上升到近年来的20%;美国前10%家庭拥有的财富总量占全国所有家庭财富总量的比重超过75%;后50%家庭拥有的财富量占比不足1%。面对由于内部利益分配失衡而日益激化的国内矛盾,美国在没有更好对策举措的背景下,必然试图将国内问题归咎于经济全球化,为自己社会经济治理能力的滞后和缺失寻找“替罪羊”,这才是当前美国频频发起对中国的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
3.包容开放: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当经济全球化演进到以要素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阶段后,市场经济体系内在缺陷所引发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就会更加突出、更加迅速、更加严峻,此时,需要有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制度进行应对。而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包容性,强资本弱劳工、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社会严重不平等是美国社会的固有特征。目前,美国挑起的对华贸易摩擦本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单边主义行为,是对全球经贸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的破坏和践踏,因此对经济全球化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如果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包容性不足,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面临增长空间和潜力的严重制约。因此,从世界范围内看应该倡导包容性增长,使不同层次的国家都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是新时代经济全球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各国还应该加强国内改革和完善制度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均衡发展,让更多的民众能够享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要充分重视收入分配调整、职业培训、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国内改革和国际合作,构建起更加均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和国际规则,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上述观点根据作者在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提交的论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