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决策咨询报告系列之四
研究基地:江苏文化产业研究基地
承担单位:南京大学
课题负责人:顾江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课题组成员:贺达、任文龙、季雯婷、车树林、张文、杨丽萍
[内容提要] 江苏大运河在文化旅游及创意产业带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环境污染、项目规划、协调管理机制、城市化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以大运河为主轴,从水文化4E体验型模式、水体资源体育休闲模式、水域民俗风情建设模式、运河沿线自然风光建设模式、工业旅游建设模式等五大建设模式,打造江苏旅游及文化创意产业带。建议:1.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全域旅游联动发展;2.积极运用现代科技,综合多种现代化表现形式;3.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及创意产业资源;4.合理安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秩序;5.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大运河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的双赢发展。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及创意产业带,充分发挥大运河在文物保护、文明传承、环境保护、和谐宜居和旅游休闲等方面协同发展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彰显运河特色风貌,延续运河历史文脉,扎实推进大运河江苏段的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
一、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及创意产业带建设面临的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水环境面临较大压力。大运河在江苏纵贯南北,在水上交通、农业灌溉、群众生活用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运河水环境面临较大压力,苏州段、无锡段、常州段、徐州段等水质污染较严重,苏南段污染程度重于苏北段。虽经治理后有所改善,但除宿迁、徐州段生态环境较好外,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依旧不理想,与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有些城市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不能实现达标排放,运河受到直接污染,水体浑浊,严重威胁了古运河水域景观。
2.旅游项目缺乏统筹规划,形式过于单一。由于江苏省大运河整体的旅游发展规划还未编制,大运河沿线各地市在规划中对于运河开发和旅游功能定位不明。城市之间、项目之间缺乏协调交流机制,开发项目多局限于本地资源与市场,对运河旅游线、面的综合考虑不足,导致旅游项目重复性建设层出不穷。同时,古运河开发线路长,任务重,除了通过招商引资等市场手段筹资外,也需要各地政府、部门的扶持。对于大多数城市,尤其经济欠发达城市,无论是市场筹资,还是政府投资,项目开发与资金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难度较大。
3.协调管理机制亟待健全,缺乏长效保护机制。运河沿线城市均采取以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多部门协调合作的保护管理机制,但实际运转中的统筹协调始终不够顺畅,大运河实际上成为各段、各地、各自为政的“小运河”。同时大运河全线的整体保护与区域性保护利用的矛盾较突出,各遗产段和遗产点存在各自为政的碎片化现象,急需懂法规、能策划、跨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当前大运河沿线各地法律法规保障较弱、社会保护意识也不强。
4.城市化发展对于古遗迹的保护造成威胁。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运河地段过多地使用水泥、块石砌制护坡,虽整齐划一,但破坏了运河原有的自然河风河貌。特别是运河驳岸修建对旅游功能考虑不足,人工化、现代化、标准化现象较突出,损害了运河的千年古韵,部分地段把原本充满灵性的古运河变成一条呆板的现代水道。部分穿越城市繁华区的运河地段,两岸植被稀少,景观环境单一。
二、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及创意产业带建设模式
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及创意产业带的发展,应以大运河为主轴,充分调动沿运各相关机构的联动积极性,从以下建设模式入手,打造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带。
1.水文化4E体验型建设模式。即从娱乐、教育、审美、社交四个层面进行体验性建设。一是娱乐方面:以各区段运河风光带及微山湖等生态湿地为代表的水域,以及周庄、木渎等为依托,打造诸如水上长城——洪泽湖古堤等水文化的娱乐体验项目,营造水上综合休闲娱乐体验空间。二是教育方面:运河沿线城市里隐藏着许多历史故事,如河道总督署遗存、普哈丁等相关名人故事,可将其转化为具有一定体验、游憩与消费功能的多样化产品。三是审美方面:江苏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水乡风貌具有满足旅游者寻找往昔和缅怀历史的怀旧心理需求。从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层面,通过营造水上旅游体验互动项目,产生美感、愉悦感、怀旧感等。四是社交方面:在运河城市段沿线合适的区域规划建设多种休闲开敞空间,形成沿河步行道、茶馆等空间,增加游客的体验性和感知性。
2.水体资源体育休闲产业建设模式。要坚持“动静相辅”的原则,注重“动静结合”。在“动”的方面,打造江南特色的水上娱乐项目和传统水上运动项目,如建设体育运动体验园等设施,打造国际自驾车露营地,广泛举办古运河水上漂流、以运河为主题的中长跑比赛、自驾车旅游等等。在“静”的方面,游客能够观赏“江南水乡”风光和名胜古迹,如游船观赏、运河散步等。同时,注重高科技元素等在体育休闲项目中的运用,增强项目的感知性。还应进一步挖掘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中的水文化体育旅游资源,联合开发设计旅游产品。
3.水域民俗风情产业建设模式。借助运河沿线各类古街传统的前店后坊、枕河人家民居建筑,构建江南特色的吴地民居客栈、运河人家旅馆;恢复桥、河、塔等众多景观组成的“水街坊”环境;沿运河设置民间节事、婚嫁习俗、日常习俗等运河人家风情体验项目。结合各类历史故事及民间文学,打造传统活动如古代皇帝出游仪式、古代农耕等,传统工艺如刺绣、木刻等。通过运河沿线丰富的戏曲文化及地方剧,如徐州大鼓、四平调,淮安的淮海戏、十番锣鼓等,以及民间文学如“春江花月夜”戏剧演出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实景演出,丰富沿线夜间文化旅游活动。
4.运河沿线自然风光建设模式。江苏大运河沿线城市集聚了众多高品质的自然风光,如运河之都旅游区、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等,以这些风光为基础打造文化旅游项目,集中展现大运河的两汉文化、明清府衙文化等传统艺术文化,打造高品质的运河沿线自然风光带。同时,依托大运河沿线城市众多的遗产项目,如中运河行宫及御码头遗址、相关碑刻等,打造具有沿线城市特色的文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要注重加入创意元素、科技元素,对这些遗产项目进行活态化的再生产创造。
5.工业旅游建设模式。江苏大运河沿线聚集了我国众多的工业遗迹资源,如运粮河沿线轻工业聚集区、云台山东麓聚集区等。借助这些工业遗迹,结合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及其周边古桥、古运河干支流、戏楼等,形成与遗产旅游水路并行的集成线路。同时恢复、保护工业遗址与厂房,还原老工厂旧貌,建设以展示民族工商业为主的工业遗产带。并从静态、线性游览向动态、深度体验开发延伸,打造体验性、教育性为一体的工业遗迹旅游区域。
三、建设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及创意产业带的对策建议
1.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全域旅游联动发展。通过对江苏大运河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破除运河沿线城市之间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通过区域协同及整体营销,打造江苏旅游的发展轴,在全域形成上下联动发展。以江苏大运河的旅游形象和品牌为引领,加强运河沿线城市旅游形象整体宣传推介,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旅游产品体系,丰富城市旅游品牌内涵。
2.积极运用现代科技,综合多种现代化表现形式。以“互联网+”的思维,将科技与运河文旅及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以“科技融合”“产业创新”“资源共享”为主题,将文化基因与文化元素进行提炼与再生设计,实现关联性资源整合与共享、科技成果导入与应用等。同时注重现代化高科技的使用与历史文化再现的有机结合,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游客“穿越”回古代,再现运河沿岸的繁华盛景,通过对声光电的综合运用的现代化大型实景演出,使游客从视听角度体验运河文化的千年传承。
3.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及创意产业资源。江苏大运河的水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其旅游及创意产业带的开发,必须蕴文于游。一方面,挖掘水文化创造的多种形态的显型旅游文化资源,即物化的水文化旅游资源。包括江河景观、漕运码头、船坞、古驿站等,在开发中抓住其中的精神价值,保持本土特色,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挖掘内蕴的隐型旅游文化资源,包括人类长期以来在大运河中用水、治水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在开发中应注意将资源中的文化层面细化, 将资源的文化深度解读,整合为有品位、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4.合理安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秩序。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和论证,对运河沿岸历史遗存的市场化开发潜力进行打分评级,对潜力较大者,优先作为开发地。在优化推进中,根据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对可优先开发的运河历史遗存资源进行整合,依据其不同的特性进行区块划分,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存作为开发核心,着力打造标志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发挥龙头带动效应。
5.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的双赢发展。坚持“城市建设服从古城保护,古城保护服从遗产保护”的原则,加大大运河保护利用力度,正确处理活态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依托运河沿线遗产资源,加强监测预警,增强管理能力,严格执行遗产监测和定期报告制度,全面强化涉及遗产区、缓冲区建设工程的审批监管,打造富有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具有观赏价值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在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中走出一条双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