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建军,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省智慧海洋联盟理事长)
[内容提要] 当前,我省发展现代海洋经济面临着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偏小、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通过大规模围填海发展临海工业的传统思路已经走不通,发展现代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省沿海地区发展的必然路径。为此建议:1.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鼓励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加快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2.优先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培育发展海洋旅游新业态,提升发展海洋公共服务业,做大做强海洋高端服务业;3.拓展渔业发展空间,重点支持远洋渔业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对于我省特别是沿海地区来说,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希望也在海洋。我省要以系统思维,加快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经济,打造东部沿海新的增长极。
一、发展现代海洋经济面临的问题
我省沿海地区现代海洋经济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为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偏小、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国家海洋管控趋向严格,通过大规模围填海发展临海工业的传统思路已经走不通。
1.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偏小。近年来,作为海洋经济核心区域,我省沿海三市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总体上未彻底摆脱全国“洼地”局面。沿海三市海洋产业大型龙头企业不多,重特大项目偏少,特别是进入产出阶段的“百亿级”项目不足,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效应不明显。与沿海兄弟省份相比,我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总量规模偏小,2016年南通和连云港两市海洋生产总值之和还抵不上山东青岛市。
2.海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省海洋服务业总量较小,2015年沿海地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仅分别相当于广东沿海地区的14%、34.7%、12%。我省海洋服务业比重不高,广东、福建、浙江三省沿海地区海洋服务业占比均超过55%,而我省仅为48.2%。与此同时,虽然我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大于15%的年均增速发展,但因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偏小,尚未成为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
3.海洋管控机制趋向严格。2016年底以来,中央先后通过三个文件,其中《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在管理体制上强化了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统筹协调,在管理方式上确立了以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为核心的倒逼机制,在管理手段上引入了海洋督察和区域限批措施;《围填海管控办法》是全面加强围填海管控的纲领性文件;《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的意见》对可开发利用的海域、无居民海岛,要通过提高用海用岛生态门槛,完善市场化配置方式,加强有偿使用监管等措施,建立符合海域、无居民海岛资源价值规律的有偿使用制度。三个文件的出台,表明依靠围填海来发展临海产业的传统路径走不通了。
二、发展现代海洋经济对策措施
针对我省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下一步,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引导,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经济,促进海洋经济质量和总量双提升。
1.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推动海洋工程总承包和专业化服务,提高海工装备总装集成能力,重点加强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东台海洋工程特种装备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带动和引导一批中小型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二是要鼓励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重点支持连云港海洋生物制药创新基地、盐城海洋生物产业园、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等建设,发挥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合作联盟作用,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品,推进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材料、海洋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打造完整产业链条。三是要加快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优化沿海风电开发布局,发展深水远岸风电,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推动海上风电设备关键技术攻关,构建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风场应用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同时,积极开发利用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四是积极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开展海水淡化项目纳入市政饮用水工程试点工作,大力推广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推广应用海水循环冷却。研发和生产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海水淡化设备、海岛用海水淡化及海水综合利用设备,提升以“风电水一体化”为主的海水淡化成套装备产业化水平,加强海水淡化设备在淡水匮乏的海岛、沿海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
2.做大做强海洋高端服务业。一是优先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推进组建江苏海洋发展银行或沿海开发银行,积极组建江苏省海洋投资有限公司,集中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发挥省沿海产业投资基金、“一带一路”投资基金与沿海市县投资基金的联动作用,设立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加快推进海洋新兴产业、高效生态海洋渔业等项目落地。推动开展已建和在建船舶抵押贷款、预付保函等金融业务,试点开办码头、船坞、船台等资产抵押贷款业务,拓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仓单质押、供应链融资等多种抵质押融资方式。二是培育发展海洋旅游新业态。目前,我省海洋产业发展主要是在岸上,下海不够,如“海洋”旅游多半停留于“滨海”旅游。要培育发展邮轮游艇旅游。通过学习上海、深圳、厦门等地发展邮轮、游艇旅游的经验,尽快论证建设邮轮游艇码头,开辟日韩等航线,到达日本的福冈、鹿儿岛、神户和韩国的济州岛等比较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带动餐饮、交通、公共服务、维修保养及配套等协同发展。要培育发展海岛旅游。连云港拥有江苏最主要的海岛,连岛、秦山岛、前三岛等旅游潜力巨大,要加快开发海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组织海岛一日游或两日游。选择海岛及近岸海域适宜开展海洋运动的区域,开发航海体验、海钓、帆船、海岛探险等海上运动以及沙滩运动、卡丁车等海滩运动和海上拓展运动,发展海上垂钓。依托海洋牧场建设,组织海钓比赛等休闲观光项目,推进海洋旅游从近岸向海上转移、从观海向亲海延伸。三是要提升发展海洋公共服务业。发展现代海洋航运服务业,支持船舶交易、船舶经纪和管理、海事仲裁、邮轮服务等,开展保税、国际中转、国际采购等业务,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开展国际性海洋多边合作等。
3.优化提升现代海洋渔业。在海洋渔业方面,沿海三市要向东、向近海、向深海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在潮上带和潮间带的高潮区发展高涂蓄水养殖贝类的生产模式,在保证养殖者受益的同时,开辟人工培育贝类苗种的新途径。在潮间带推广使用玻璃钢插杆养殖紫菜,提高抗风浪能力,扩大养殖面积。在潮下带和近海,开展深水网箱养殖和智能渔场建设,借鉴挪威的经验做法,论证建设集先进养殖技术、现代环保养殖理念和世界顶端海洋工程设计于一身的海上养殖装备(海上养鱼平台),低密度、生态化养殖大黄鱼、三文鱼等附加值高的鱼类品种,推动从传统人工式养殖向自动化智能化立体养殖转变,提升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水平。要重点支持远洋渔业等战略性产业,加快建造大型专业化南极磷虾捕捞加工一体化远洋捕捞渔船,由近海捕捞向公海、过洋,向南极周边海域拓展。策应“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输出养殖技术和加工能力,突破美国、印度、老挝、缅甸等海外渔业养殖与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海门南极磷虾产业园、海峡两岸(射阳)渔业合作示范区、赣榆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基地等建设,提升我省新型海洋食品及生物制品产业的总体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