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阅》2018年第1期: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高质量开放新高地
发布时间:2018-10-15 | 信息来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课题名称:江苏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研究
首席专家: 张二震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马明龙 江苏省商务厅厅长
课题负责人: 韩 剑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课题组成员: 于津平、张培明、孔步群、徐殿文
【内容提要】江苏建设自由贸易港优势劣势并存,应定位于服务国家战略,建设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新枢纽, 全力做好扩大向东开放和引领向西开放的文章,同时顺应我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和跨国公司国际分工的新趋势,确保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苏南现代化规划等国家战略能够全面高水平完成。通过探索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在投资与监管制度、税收制度、离岸功能制度、金融制度、政府改革与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先行先试,形成江苏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目前,除了上海在自贸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方案里,早就明确提出设立自由贸易港区之外,全国已有11个地方积极表示要建设自由贸易港。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及时复制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经验,积极争取自贸港试点。
一、江苏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和挑战
江苏是全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全国率先探索成立了海关特殊监管区,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出口加工区和第一家综合保税区,创造了许多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江苏对外贸易规模已经连续14年保持全国第二的地位,拥有2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19个综合保税区,数量居全国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指导工作时,明确指出江苏是对外开放前沿阵地,要主动服务中央对外工作大局,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江苏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有以下优势:
1.战略地位突出,有利于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江苏是“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自由贸易港有利于江苏在区域协同、产业合作方面探索创新,打造东中西部共享开放平台,深化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内陆省份的合作交流,建成东太平洋地区和亚洲内陆国家经贸合作的新高地。
2.港口资源丰富,具备发展自由贸易港的硬件条件。江苏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累计480个,总体通过能力达到19.4亿吨,拥有7个亿吨大港,是国内拥有亿吨大港最多的省份。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是国家大型枢纽机场、航空货物和快件集散中心,目前正在聚力推进长江南京以下江海联运港区、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连云港港区域性国际枢纽港、苏州太仓集装箱干线港等“一区三港”建设。
3.港口综合能力较强,物流整体功能优势明显。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江苏多地积极探索“港口+互联网”,集聚物流、商流、信息流,推动港口经营业务附加值提升,加速实现从传统港口装卸仓储加速向现代物流运营商转型。2017年5月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实施江苏省沿江沿海港口、岸线及相关资源一体化整合的重要平台。
4.大宗商品贸易交易发达,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打下了基础。张家港保税区是中国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全省沿江开发开放的重要板块,致力发展大宗商品为特色的临港物流产业,形成了化工、纺织、粮油、木材四大专业市场,集聚贸易客户6000多家,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国际资本承载区和物流集散地。
5.背靠长三角强大的制造业集群,腹地产业优势突出。当前苏州制造业中的服务环节不断剥离,以研发中心、财务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形式独立运营,如强生财务共享中心、博世IT共享服务中心等。飞利浦医疗获批开展保税维修业务,实现了制造企业向服务端的积极延伸。目前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迫切需要将研发设计、封装测试等高附加值环节放在自由贸易港。
江苏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劣势在于,江苏目前还没有获批自贸区。在港口建设方面没有自己的国际超级大港口,连云港港、南通港、南京港、江阴港等港口其吞吐量与科技先进程度远不如上海洋山港。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不足,江苏企业间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利润空间不足。传统制造业的中小企业较多,产品研发投入不足。在金融环境及创新方面,江苏的金融环境相对上海来说,并不是很宽松。上海自由贸易港的建立对江苏也会有影响甚至冲击,甚至可能出现生产要素的“虹吸现象”。
二、江苏推进自由贸易港的新定位和新模式
江苏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宗旨在于营造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融合的开放高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自由贸易港建设创造境内关外人员、资金、货物、服务完全自由流动的营商环境、离岸运行,并以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标签”,从“世界工厂”的生产环节扩充到价值链的技术环节、服务环节,以高附加值的价值增值活动吸聚资源并加强辐射,形成产业的纵深发展。对国内而言,自由贸易港可以充分自由地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为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世界级的开放经济中心奠定基础。
第一,重点推进向西开放,打造亚欧交通枢纽与国际物流中心。提升连云港的发展地位,促进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协同发展,构建亚太地区与中亚甚至欧洲货物贸易的最佳中转地。充分发挥我省海港、空港、无水港的多港联动效应,利用便捷的交通优势和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优势,开展国际采购、保税仓储、分拆集拼、加工包装、分拨配送等高端物流业务。依托食品化妆品、家具日用品、基础原材料等特色货种,重点拓展国际采购和进口配送业务,吸引国际采购商设立集货出口中心,引进物流运营商设立分拨基地。
第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发展,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利用苏南自由贸易港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承接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物流配送、财务结算、分销仓储等服务外包业务。试点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境内外检测维修和再制造业务。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等多元化业务。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量身打造南京、江阴服务型综合保税区,拓展保税研发、监测、维修,支持企业承接境外包修转包业务,打造综合服务业于生产型、消费型服务业的产业配套基地。
第三,实行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离岸高端产业集群。进一步缩小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目录,降低外资股权限制,提高企业注册效率。依托离岛资源和大宗商品的优势,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飞机组装完工及零部件配套、绿色石化及精细化工、国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高端离岸制造业;做强做大原油、粮油、铁矿石、国际农副产品、高端海产品等大宗商品的离岸仓储服务、离岸贸易、转口贸易、保税展示、离岸金融、离岸保险、离岸配送、分拨中心、燃油保税加注等业务,鼓励发展离岸服务外包、离岸大数据中心、离岸互联网物联网运营等业务;加强隐私保护,探索在指定的离岛区域开展离岸公司注册业务,鼓励发展离岸总部公司,允许从事国际结算业务的离岸总部、贸易总部设立美元离岸账户,不占用国家外汇债务指标,并给予最优惠的所得税政策、最自由的资金进出。
第四,鼓励金融创新,提升自由贸易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在自由港的建设过程中,应在现已基本形成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市场功能的前提下,致力于将国际多元化资本引入新经济体系,形成所在区域及辐射经济主体的首选投融资平台,发挥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影响世界经济金融事务的作用。同时,要结合自由港产业发展与结构实际,建立起连接国内外重要口岸的“价值链”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重点支持自由贸易、港航物流、海洋经济、优势产业的发展,打造自由港特色金融服务体系,如以贸易金融、产业金融为主导的“绿色金融”;以港口金融、航运金融、海洋金融为特色的“蓝色金融”;以普惠金融为核心的“红色金融”等。
第五,合作共赢,加强与上海自由贸易港的联动发展。上海在政策、人才、金融、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江苏则在港口硬件、大宗商品加工贸易、仓储方面具有优势,两者应加强合作,开展更多的国际航运、金融、贸易业务创新。在空间上,进一步推动港口岸线、集装箱航线等资源整合,把洋山港区与太仓港、南通港开发合作和江海联运合作作为重要突破口,共同打造长三角现代化港口物流体系,推动长三角沿海沿江港口协同发展。
三、江苏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制度供给是自由贸易港的重要使命。自由贸易港集金融、投资、贸易、科创等领域的开放与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全面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全面检验综合监管能力的压力测试区,是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彻底改变行政治理理念、大幅提高行政效率的政府再造区。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在“一线放开”的同时,即自由贸易港区与境外实现货物、资金和相关专业人员的自由流动,进一步优化“二线安全高效管住”。
1.货物监管制度创新。自由贸易港区货物监管制度创新是在贸易安全、防止税收流失下的贸易便利化。采用信息技术管理手段,按照货物性质实施差别化管理。研究以集装箱为单位自动核销进出港信息,最大程度简化进出境运输工具和货物出港手续,提升港口资源效率。支持区域内企业同时开展境内外业务,最大程度简化区域内货物流转手续,实现自由存放、自由流动、自由加工、自由贸易。全面实施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从物流仓储企业扩大到贸易、生产加工企业,采用辅助系统账册管理非保税货物。在信息平台层面上,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载体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将港口信息系统、自贸区物流监控系统等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为自由贸易港区提供平台支撑。
2.税收金融制度创新。对标中国香港、新加坡,在自由贸易港区实行特殊财税制度,简化税种,降低税率,提升港口中转和离岸自由贸易的竞争力。对于拖轮、理货、船代货代等服务,通过放开和市场充分竞争降低收费。对于涉及垄断经营的收费和政府收费,要对标国际标准进行梳理清理,减少收费名目,开展成本监审和规制,尽量降低收费标准,要让自贸港成为企业发展的制度成本洼地。针对现有综合保税区的政策局限,在自由贸易港区给予区内企业一般纳税人资质。对于区内企业的进出口商品,可以让企业进行选择性退税和选择性征税。按照“实体经济领域率先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稳步开放、资本账户审慎开放、汇率自由浮动有序开放”的原则,审慎渐进地推动自由港金融开放与金融创新。
3.现代化离岸经济管理体系创新。强化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加强与上海及长江中下游港航管理的合作,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贸易便利与港航管理的合作,创新港口投资、运营体制机制,提升自由贸易港运营的现代化水平。明确自由贸易港负面清单管理范围,旨在消除自由贸易港区内的要素流动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采用自由贸易港的离岸经济作法,首先需要确立负面清单的范围和境内关外的管理做法。允许中资股权比例低于50%的国际船舶在自由贸易港登记,允许外资独资企业从事国际船舶代理业务,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拖轮、理货、船代货代服务,以及船舶设计、保税维修、国际航运金融等业务。离岸金融、转口贸易、加工再制造、国际融资租赁、国际船舶登记、国际中转等业务活动绝大多数可以实行无障碍市场准入;同时减少行政管制,例如取消报关完税环节,鼓励商业创新,允许在自由港区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新业态、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提供萌芽、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