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阅
《决策参阅》2017年第31期: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调查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8-03-27 | 信息来源:

    研究基地:江苏历史文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首席专家:贺云翱、龚  良、刘庆柱
    课题负责人:贺云翱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
    课题组成员:干有成、陈思妙、路 侃、万圆圆、万联佳、费和平
 
    [内容提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沿线北京、浙江、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市先后召开高规格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会议进行部署。江苏段在整个大运河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理应担当率先建设成为全国运河文化带示范段的使命。为此,建议:尽快召开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会议,构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协调管理机制;全力加强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编制整体性的《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规划》,尽快制定出台《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规范》;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运河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新型经济带建设;落实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文脉建设、文化展示和宣传推广工作。
 
    编者按:今年7—8月,围绕省社科联年初设立的“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课题,江苏历史文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贺云翱教授带领相关研究人员,历时15天,沿大运河8市进行深入调查,形成专题研究报告,供省领导参阅。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张高丽、刘延东、刘奇葆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批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经成为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彰显文化自信的地标性工程、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系统工程。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沿运省市动作不断,北京、浙江、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市以及国家文物局已先后召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会议,积极落实中央要求,推进本省市大运河文化带相关工作。
    省委省政府对江苏大运河带建设高度重视,李强书记、王燕文部长先后做出重要批示。江苏是大运河的起源地,是大运河河道路线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千年流淌的人工大运河把江苏境内的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彼此联通,构成水乡江苏、繁荣江苏、生态江苏、文化江苏、美丽江苏的骨干网络。在国家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中,江苏有充分条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大运河为核心,以运河遗产资源为支撑,以运河沿线城镇、湖泊、重要支河为节点,打造纵贯江苏南北的文化带、生态带、城镇带、经济带、发展带,在运河全线率先建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
    一、充分认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于江苏的重大意义
    1.这是落实中央号召,建设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战略行动。大运河曾经是历史上沟通我国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通道,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在中华文明的统一、持续发展中,占据着难以撼动的地位,是当代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大运河形成了内涵独特的交通带、城市带、经济带、供水带、文化带,尽管今天其交通地位有所下降,但是沿线长期积累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现代传承、串联、开发、发展意义。大运河江苏段还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重大。大运河文化带与当前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有直接联系,尤其江苏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应从国家高度认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性意义。
    2.这是提升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水平的重要机遇。2006年,大运河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做好这一超大型线性活态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摆在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大运河沿线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地方遗产保护意识淡薄,有些重要遗产点环境差,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部分运河河段堤内分布有密集的小码头、堆栈、货场、酒店饭馆等,河床漫滩上有大量坟地,不仅影响泄洪和河道安全,而且也是对运河遗产、环境与景观的破坏,部分城市运河堤内甚至分布有成片房屋以及不同部门建造的各种构筑物等。这些问题牵涉到大运河江苏段管理部门众多的问题。由于长期存在“九龙治水”的现象,加之运河属于活态遗产,大运河文化带涉及的直接管理部门除了水利、航运、文化文物等部门外,还有环保、国土、渔政、农业、建设、规划、城管、园林、旅游等多个部门。一些具体的运河遗产点也是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有的是文物部门直管,有的是建设、园林、宗教部门管理,还有的甚至企业在管理,管理头绪较为复杂。借助国家及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可以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长效机制,解决过去长期存在的问题,大力提升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
    3.这是推进运河全线及周边地区协调联动、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全境,全长约700公里,连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太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等五大湖泊。沿线拥有全省60%的人口、66.3%的经济总量。江苏提出的“江淮生态大走廊战略”与大运河存在空间上的重叠,两者具备协同发展条件。其中,大运河所经的苏北地区是江苏扶贫开发重点攻坚区域,也是南水北调东部工程的主要通道,应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机遇和相关项目实施,加大基础设施以及沿线城镇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投入,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水环境治理和文化特色资源开发,进一步实现各大功能区均衡发展的目标。同时,发挥运河干流、支流及与其互通的长江、淮河、沿海等水体和文化空间,串联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及淮海经济区,助力实现省委提出的“1+3”功能区战略构想。
    4.对发挥运河遗产的多重价值,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有重大战略意义。大运河文化带不仅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有机串联起来,也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独具魅力的江苏运河文化系统,是富含江苏文化特质的传统文化大宝库、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走廊、文化创新转化发展的大空间。大运河是活态的,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除了丰厚的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外,在文化带建设中,还应加大现代公共文化、生态文化、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等领域的投入,提升运河沿线城市、集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和能力,为实现文化强省目标提供新途径新动力。
    5.对“精彩江苏”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的实施具有支撑作用。江苏大运河沿线8市在运河文化旅游业方面展现出较大的热情,基本树立了各自的运河文化旅游形象,如苏州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无锡为“民族工业起航地”;常州有“东坡遗韵、名仕青果”;镇江有“江河交汇、城市山林”;淮安称“运河之都”;宿迁为“生态运河、湿地交响”;徐州有“汉韵辉映、清明上河”之称等,已经分别开发出苏州古城、无锡清名桥、镇江西津渡、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淮安古城及清江浦、泗阳妈祖文化园、宿迁项王故里、新沂窑湾、徐州户部山等较为成熟的运河文化旅游集聚区以及洪泽湖古堤悬湖景观带、宿迁中运河景观带等。当然还有一些重要文化资源有待发掘利用。通过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有利于改进目前存在的苏南区域运河旅游的组织和效益明显好于苏中和苏北的现状,打造我省运河文化名城旅游带,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掘资源,规划项目,整合力量,吸引投资,提高档次,弥补空缺,让江苏特色的、多样的、丰厚的地域文化能够成为整个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上区域文化的绚丽部分。
    二、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建设的定位和设想
    1.积极落实习总书记批示精神,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率先建设成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带示范段。大运河江苏段在中国大运河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建议我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深入落实习总书记及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精神,以率先建设成为全国运河文化带示范段为目标,以若干重大建设项目和工程为支撑,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带动大运河江苏段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相关建设上水平,使之成为彰显江苏地域文明特色和深厚人文底蕴的标志性工程。
    2.以大运河江苏段为坐标轴,把河道本体和依托河道的村、乡镇、县、市作为建设重点,通过导示系统的设立,全面展示运河文化风采、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就。通过导示牌等实体和运河文化空间导示信息系统建设,使沿运的河段、堤、闸、桥、码头、庙、碑刻、名人遗迹、水利遗产、村、镇、城以及相关各类文化遗产,一切历史性的、文化性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都具有清晰、科学、标准的内容表达,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大运河江苏段文化的积淀深厚、历史悠久、形态多样、科技高超、价值独特、意义深远。
    3.打造江苏“运河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带”,构建“一河了解中华文化精华”的核心空间。把大运河江苏段穿过的8座地级市及邳州、泗阳、盱眙、洪泽、宝应、高邮、丹阳、吴江等县区市作为文化带辐射地域,展示沿运城市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成果,展示这些城市有代表性的运河地域文化,推进特色城市、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使之成为大运河特色城市城镇带。
    4.江苏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要注意多线空间的表达,同时重视沿运湖泊、支河的节点打造,将运河文化带建设辐射全省。大运河在江苏境内并非是一条南北单线,而是呈多线、复线带状分布。列入国保单位或世界遗产点段的隋唐宋时期的通济渠故道通过盱眙一线连通安徽运河段、元明时期的古黄河段通过徐州一线连通河南运河段、清代开通的京杭运河通过邳州一线连通山东运河段、稳定的江南运河连通浙江运河段,多线运河并存格局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特色,也是省际联动的文化载体,尤其是跨省结合部应重点协同打造。此外,江苏大运河在发展过程中,沿线有胥河、老通扬运河、浏河、六塘河、太浦河、盐河、苏北灌溉总渠等,这些运河支道以及长江、淮河将江苏沿海城市和诸多海港与大运河紧密联为一体。应重视这些河段与运河节点及延展部分的通畅、环境整治和文化景观建设。应将微山湖、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邵泊湖、太湖等与运河直接连通的湖泊及环湖地区与大运河文化带进行一体化打造,大幅提升江苏整体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建设多样而一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高度结合的现代化新江苏。
    5.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沿河的文化遗产带、文化景观带、公共文化带、生态文化带和文化旅游及创意产业带建设,把运河文化资源串联起来,放大运河文化效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去都是以点状项目建设为主,比如扬州、淮安、苏州、徐州等都着眼于自己的项目。目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更加需要全局观,既重视样板城市,也推进大运河沿线所有城市、乡镇一起行动,互联互通,把运河沿线文化亮点串起来,让人们充分体验到江苏大运河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共通性,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造福于江苏沿运乃至全省。
    三、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建设重点工作建议
    1.尽快召开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会议,构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协调管理机制。建议江苏省尽快组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机构,适时召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会议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确定牵头部门,加大运河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力度,统筹协调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关工作。沿线城市需在地方党委政府的主导下,组织发改、国土、水利、航运、农业、建设、规划、文化、文物、旅游、教育、宗教、园林和社科联等部门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建议组织“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家委员会”作为智库,确保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在调查、论证、评估方面的科学运行。
    2.全力加强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习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大运河,其核心和基础就是运河遗产和运河环境的保护。属于国保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运河江苏段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要严格执行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保护和展示好世界遗产,继续做好大运河相关文物的考古、研究与认定工作,把现存历史文化遗存无一例外地保护下来。对近年来新发现的遗址、遗迹依据价值评估和保护需求应尽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对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地名加强调查和定级,确保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继续发挥设立于扬州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的作用,加强沿运世界遗产点段的日常检查、保护监督和问题整改。
生态环境方面,要把“还河于民、造福于民”作为运河综合保护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威胁运河遗产安全和环境的沿岸住宅、各类生产单位进行就地整治,在河身之内的应列入搬迁计划。持续开展针对违章建设、违规排放和小码头、小砂场、小企业等综合环境整治工程,恢复运河的生态、文化功能,创造宜人的滨河环境,让市民群众能亲近运河、游览运河、品味运河。要加大运河环境景观控制力度,分段明确整治目标和责任,并形成长效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大运河遗产和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保护,再现“千年运河”的丰富内涵、独特风采和文化底蕴。
    3.推动编制整体性的《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规划》,尽快制定出台《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规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集中社会各方面力量、从不同文化视角切入。根据此次中央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江苏的实际需要,推动编制整体性的《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规划》,时限为2017至2030年。同时编制《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及若干子规划,形成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思路和科学引领,通过“整体保护、积极创造”,实现大运河文化的系统整体保护与合理传承发展,让大运河文化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推动形成具有世界广泛影响力的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复兴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为防止无序开发和同质性建设,建议按照江苏大运河沿线城市城镇的优势和不同特色,以世界遗产及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管理标准为基础,参考水利、交通、环保、景观、旅游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范。一方面在宏观层面提出倡导性建议,鼓励各地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呈现多姿多彩的局面;一方面列出负面清单,树立底线思维,防止变味走调、景观臆造、互相模仿甚至搞破坏性开发。
    4.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沿线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加大对运河故道的修复工作。如明清运河故道作为世界遗产地,目前河内长满了树木、农作物、杂草等,基本已经淤积成为陆地,建议恢复成为河道遗迹湿地状态,保持古运河的基本形态;再如作为元明时期运道的古黄河(也是古泗水遗迹),从长远来看,应进行打通,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全线或部分河段通水通航,并做好沿线景观及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其次,尽快实施大运河两岸陆路交通的贯通工程,打通断头路,改造提升现有道路标准,建设高标准车、步道,尤其应重视省际、市际、河流交叉点河段的道路设计与建设标准,实现运河两侧或单侧堤岸沿线车道贯通,让大运河江苏段全线堤岸可以互联互通,有利于社会开展自助旅游。
    5.依托运河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新型经济带建设。建议尽快制定《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新型经济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大运河新型经济带的发展空间以及鼓励发展的业态类型。以沿运水利风景区、历史街区、名镇、工业遗产区、重点文化景观区等为依托载体,充分调动相关产权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在加强运河文化品牌建设和保护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沿线现代新经济带,包括文化创意、设计、休闲、健康、旅游、体育、信息经济、科技研发等新型科技文化经济业态,促进运河文化创意品牌、科技品牌、旅游休闲产业品牌等建设的跨界融合,打造一个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大运河现代新型经济带。
    大力推进大运河江苏段运河文化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助力“精彩江苏”品牌建设。江苏大运河沿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运河河段、水利工程、古桥及码头、历史城市及镇村街道、历史建筑及园林、古遗址、名人遗迹、宗教遗产、传统工艺美术、传统美食、文学艺术遗产、中外文化交流遗产等。建议重点建设由大运河串联的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江海文化旅游体系,结合相关新型业态,加强整体设计和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设立“江苏省运河文化带国际旅游节”,在运河沿线城市轮流举办,在取得成功经验后,建议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旅游节”。沿运河两岸规划建设运河文化生态旅游区,组织运河主题旅游、健身和体育赛事。可合作成立全省性大运河文化带旅游公司,企业化运作,实现我省大运河全域旅游联动,把运河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
    6.落实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文脉建设、文化展示和宣传推广工作。建议加强基础性研究和运河遗产调研,实施“大运河江苏段文脉整理工程”,全面挖掘梳理大运河相关古籍、地方志、古地图、考古报告、文化遗产调查成果、经典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等相关资料,形成运河文化文献集。加大运河沿线城市的运河专题博物馆建设,全面展示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各类历史文化成就,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大运河文化主题博物馆群(带)。同时,建设“虚拟无界大运河”数字化展示工程,将古运河沉淀的历史资源与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结合起来。宣传、文化部门应加大大运河文化带宣传平台的构建,推动建立沿运城市联动的日常性运河文化宣传推介体系,让源远流长、内涵博大、造福中外的大运河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