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阅
《决策参阅》2016年第37期:推动沿海和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7-04-19 | 信息来源:

沿海与沿东陇海发展系列研究报告之三


基地名称: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基地
首席专家:沈正平  郑  焱  孙久文
课题负责人:沈正平(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车冰清

    [内容提要]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在空间结构、经济区位、资源禀赋、交通体系以及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仍存在发展水平与其战略地位不符、边缘化格局并未改变、江苏沿海与内陆凸显的“西高东低”等突出问题。为此,建议:1. 注重流域开发模式,摆脱沿东陇海线地区的边缘困境;2.强化“双核”发展模式,发挥陆桥通道资源与沿海港口资源优势;3.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横向综合开发廊道;4. 完善陆海统筹机制,推进沿东陇海线与沿海地区相互对接。
    一、沿海和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发展的主要问题
    1.沿东陇海线地区发展水平与其战略地位不符。陇海发展轴线在全国发展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两横三纵”发展格局中,是一级发展轴线。沿陇海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落后于沿海、沿江地区,在人均GDP和路网密度方面,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沿东陇海线地区的边缘化格局并未改变。近年来,通过实施东陇海产业带建设、徐州都市圈建设、沿海开发、淮安中心城市建设等多个开发战略,沿东陇海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获得较大提升。然而,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诸多方面来看,无论在地理区位还是社会经济方面均处于边缘化地位。
    3. 江苏沿海与内陆凸显的“西高东低”现象。由于江苏沿海地区的区位与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利用,其潜力没有充分发挥,造成江苏区域发展的“西高东低”现象,即沿海门户城市连云港、盐城、南通分别落后于大致与此平行的区域中心城市徐州、淮安、南京(见表1)。

表1  江苏内陆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门户城市发展水平比较
 

内陆区域

中心城市

市区人口

(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沿海门户城市

市区人口

(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徐州市区

331.46

2792.94

连云港市区

219.07

1072.34

淮安市区

291.49

1462.04

盐城市区

169.31

1095.68

南京市区

648.72

8820.75

南通市区

212.83

2093.78

(资料来源:2015江苏统计年鉴)
 
    二、推进沿海和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注重流域开发模式,摆脱沿东陇海线地区的边缘困境。当前江苏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实质是以上海为核心,呈南北方向梯度扩散的“核心—边缘”结构。其中上海与苏南处于核心层,苏中处于过渡层、沿东陇海线地区则沦为边缘区。这一特征不利于其实现区域地位与影响力的完全提升。以流域开发视角来看,江苏位于淮河水系与长江的下游及入海口,这种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使江苏需要同时重视沿流域东西方向的横向开发思路。确立以沿东陇海线地区城市自身为中心的区域开发体系。江苏应将自南而北的轴带开发理念与自东而西的流域开发理念统筹考虑,将流域开发理念下的空间发展结构作为当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完善与补充,以利于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与契合。
    2. 强化“双核”发展模式,发挥陆桥通道资源与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根据徐州、连云港各自优势和功能,徐州应当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承担起该区域经济发展引擎的重任;连云港应当着力打造国际化港口城市,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和完善城市功能。应当进一步明确沿海与内陆腹地的各自功能,深化港口分工和互动层次,提升沿海经济发展水平,在巩固提升一级双核“徐州与连云港”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次级双核“淮安与盐城”,逐渐形成两组“双核模式”。
    3.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横向综合开发廊道。江苏的交通网络呈现出南北向发达,东西向较弱的特征。因此,需重点完善苏北内部的东西向高速公路、铁路网络、通航河段,打通淮河流域内的快速路网盲区,以江苏沿海为龙头重点打造横向综合开发廊道。由连云港―徐州的北支与盐城―淮安―宿迁―徐州的南支开发廊道在徐州交汇,然后接入陇海大通道,对接我国内陆西北门户区。该廊道可强化东陇海走廊地区发展,同时南支可成为西北地区通过江苏沿海进入上海的新通道。围绕徐州、连云港两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铁路、机场、港口等为主的综合交通枢纽,服务更大范围人员和物资运输需求。以强化港口航道功能、构建快速便捷铁路通道、扩大国际集装箱班列业务、完善公路网络体系,推动航空提档升级为重点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增强区域内外通行能力。进一步强化口岸建设,徐圩、赣榆、灌河港区尽快实现正式开放。加快连盐铁路、连青铁路建设,开工建设徐连客运专线,构筑丝绸之路东端陆桥“T”形高铁格局。
    4. 完善陆海统筹机制,推进沿东陇海线与沿海地区相互对接。要优化整合沿东陇海线、沿海地区各市规划,推动两个区域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对接。适应各市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进一步优化“一市一策”,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 深化“一事一议”,加大政策优化组合力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支持沿东陇海线地区加快发展的各种平台作用,重点协调有关沿东陇海线地区经济合作的政策法规、重大事项支持、市场准入等,为区域互动发展搭建框架,处理好沿海与沿东陇海线地区竞争和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形成多层次的互动发展平台,在沿海港口、口岸与腹地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布局空间拓展、企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平台共建共享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形成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框架格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