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阅
《决策参阅》2015年第29期:关于集成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6-04-08 | 信息来源:

    [内容提要]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克服恶性竞争,实行集成推进。一是注重政策顶层设计,完善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互动协调机制,构建“一轴两区、多点布局”的创新布局,建设“沪宁创新走廊”,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二是抓住产业革命机遇,瞄准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实施集成、跨界和融合三大战略,加强跨国合作,逐步融入全球创新价值链。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现从注重“生产”的投资环境构造到注重“人”的投资环境塑造、从政府推动的模仿性创新到市场推动的自主性创新的重大转变。

    编者按:7月28日,省社科联主办的“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研讨会”在常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社科院和省发改委、省社科院、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部门领导和知名专家,围绕集成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展开深入研讨。现将主要学术观点和对策建议综述如下。

 

    受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区划的影响,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部围绕吸引创新要素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特别是在一些高度稀缺的高端要素上存在恶性竞争。各地政府在区域合作方面虽然达成了不少共识,但多限于文件、口号,务虚多,务实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协同创新,迫切需要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抢抓产业革命机遇、激发人才创新主体活力,三位一体、集成推进。

    一、注重政策顶层设计,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1.进一步去除创新壁垒,完善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互动协调机制。省社科院副院长吴先满研究员认为,打破目前这一瓶颈的关键,一要科学定位,通过差异化定位来形成创新合力,缓解异质行政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恶性竞争;二要优化机制,加强制度创新,不断完善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当前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的机制包括:关键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重大攻关项目的合作创新机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面向综合自主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基础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参与机制、重大系统风险预警与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市场倒逼转型升级机制、跨区域部门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建设成果的评价反馈机制等。

    2.构建苏南自主创新区“一轴两区、多点布局”的创新布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雯研究员提出“一轴两区、多点布局”的构想。“一轴”是沪宁沿线五个中心城市组成高端中心服务轴,定位是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生产网络组织能力的服务中心。宁镇可以发挥苏南对苏北地区和泛长三角的带动作用,苏锡常可以借助上海中心功能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两区”分别是沪宁沿线以东地区的沿江智造密集区,沪宁沿线以西地区组成的智能宜居区。其中,沿江智造密集区的定位是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财富转化基地,重点是完善江阴、张家港、昆山、常熟等城市综合功能,培育成为区域次中心城市;发挥产业基础、港口条件及园区优势,打造太仓、丹阳和扬中等若干专业化制造业基地;以创新成果转换为引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打造智慧型先进制造业基地。智能宜居区重点培育1-2个以科教研发为主的科学城,一批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科技城和生态宜居为主的慢城(养老城);限制制造业布局,发展旅游休闲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强化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与中心城市和东部地区的人员便捷流动,信息高效互通,以此来吸引最具投资价值的人才。 

    3.抓住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有利契机,积极构建“沪宁创新走廊”。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研究员认为,苏南要抓住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有利契机,积极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的新格局,建设沪宁创新走廊。借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做法,研究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战略。上海社科院于蕾研究员指出,苏南地区要从区域性发展的角度,率先复制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做法,在做好与上海发展的对接融合中寻找定位。

    二、抓住产业革命机遇,逐步融入全球创新价值链

    目前,不论是美国实施的“先进制造业”战略,还是德国大力推进的“工业4.0”战略;不论是英国实施的“高价值制造”战略,还是法国实施的“新工业法国”战略,本质上都是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竞赛,同时也说明了各国愈发重视以技术创新拉动经济发展。新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酝酿,必然改变着全球产业链格局,从而使得全球价值链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和重塑期。

    1.呼应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战略,加强跨国合作,找准苏南自主创新区建设的发力点。南京大学张二震教授认为,伴随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及其财富和经济权力的逐渐“东移”,跨国公司也会随之调整其全球价值链分布策略,即将更多的创新活动置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然后将创新性产品再销往包括发达经济体的全球市场,进行“逆向创新”,为我们攀升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提供了重要机遇。苏南企业要努力通过开展对外投资等国际经济合作,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逐步构建自己的全球价值链。

    2.实施三大战略,培养一批国家级创新性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加强国际合作,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像韩国三星、中国华为等一批重量级的跨国公司。目前苏南在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陈雯研究员认为推动苏南企业做大做强,要重点实施好三大战略。一是集成战略。鼓励龙头和骨干企业打造产业集成商,加强对本地和区外企业和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推动本地企业向总部和研发销售中心转型,以境外上市加速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二是跨界战略。重点加强产业跨界链接,加快由单个项目建设发展转向行业间集群式发展、由重生产转向生产与市场相衔接,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强化空间跨界合作,围绕产业转移、园区共建、企业“走出去”等,加快双向开放与国际国内市场开拓,鼓励工程机械及农机、光伏等产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三是融合战略。加快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融合,促进传统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转型,推动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

    3.充分发挥苏南优势,瞄准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目标,加快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省发改委副主任赵芝明认为要从四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研究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要点;二是立足我省制造业阶段性特征,优化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目标;三是紧扣全省制造业既有特色优势,加快推动重点制造领域发展;四是围绕全省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核心区。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重点,统筹规划建设苏南五市分工合理、互联互补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积极培育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支持基地“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绿色化工厂”发展,放大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带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主体的活力

    人才是立业之本和创业之源,是苏南自主创新的灵魂。要持续大力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放低门槛吸引国内外科技创业团队项目向苏南集聚,使创新性人才继续保持全国的领先优势。 

    1.做大做强产业,打造人才的金字塔。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党工委书记徐光辉认为,科教城的成功,除了方向、方法、实践等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聚集。苏州大学方世南教授建议,苏南除了要瞄准国际科技创新前沿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外,还要着力对现有的支柱产业做好结构调整、档次提升等工作,特别要注重德国工业4.0概念的研究和运用,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将产业做大做强,为人才引进以及才华施展提供更大更好平台。

    2.从过去注重“生产”的投资环境构造转变为注重“人”的投资环境塑造。陈雯研究员认为要在理念上从过去注重“生产”的投资环境构造转变为注重“人”的投资环境塑造。“人”的投资环境主要包括四大空间:一是人才荟萃空间,重在培养“鼓励创新、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二是健康宜居空间,重在打造具有幸福感和满足感、令人羡慕、让人向往的区域。三是创新服务空间,重在打造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于一体的创新空间集成网络。四是多中心网络空间,重在构建区域中心、区域次中心和地方性中心为主体的多中心功能与规模分工体系

    3.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实现从政府推动的模仿性创新向市场推动的自主性创新转变。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认为,当前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遇到了一些瓶颈,有些是属于人的主观方面,比如:安于小康现状的精气神状态;倾向于模仿、学习而不愿意艰苦地独辟蹊径自主创新等。过去,苏南地区在农村工业化和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中,其发展机制主要是政府强力推动,是基于学习模仿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中,动力机制的演变逻辑是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发展基于内需的自主创新机制。为此,建议苏南率先在国内试行开发一套面对科技革命的核算增长和考核新经济的评价体系,以此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