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阅
《决策参阅》2013第16期:“十二五”中期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进程、新挑战与新对策

发布时间:2014-02-27 | 信息来源:

 

 

 

  基地名称: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研究基地

  承担单位:南京市社科院

  首席专家:叶南客  金元浦  方标军

 

      本课题负责人:叶南客

      主要参加人员:谭志云  李惠芬  付启元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3年10月22日

 

    【内容提要】 “文化强省”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江苏于2007年首次提出文化强省建设,2012年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时至今日,“十二五”已过去一半,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文化发展运行正常,进展健康有序,政策保障与服务体系示范全国,区域精神与体制改革引领全国,文化产业与精品生产瞩目全国,大部分指标完成既定时序目标。总体来说,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综合指数较高,位列全国第二方阵,但距离建设一流的文化强省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部分省市对江苏形成新的压力,省内发展失衡造成新短板,要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还很艰巨。

    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江苏的文化强省建设趋势将是“四化”,即:文化现代化、文化国际化、文化融合化与文化生态化。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建设高质量与高效率的文化强省。让文化强省建设回归“文化”本身,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逐步形成健康的文化心态和广阔辽远的文化情怀,培养和传递尊重文化、敬畏文明的精神价值。

    2.建设高文化素养与高文明水平的文化强省。切实提升各级公务员的文化素养和文明水平,提升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社会全体人员(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文明标准。

    3.建设具有长远发展策略与发展潜力的文化强省。加强社会发展规划的综合意识和战略意识,避免短期行为和社会浪费;鼓励培育壮大文化链,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加快重点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推动一批企业尽快实现上市。

    4.建设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统一的文化强省。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空间;加强文化扩散,提高文化空间辨认度;在发挥底层群众的文化创造精神,让文化科普和文化消费走近基层百姓,注重打造并向全球推广江苏特色文化品牌,展示江苏形象。

 

“十二五”中期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进程、新挑战与新对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江苏就提出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2002年,山西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强省”;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发展战略;此后,河北、辽宁、浙江、天津、重庆等省市纷纷提出“文化大省(市)”、“文化强省(市)”的建设目标。2007年,江苏提出“三强”文化强省建设目标;2011年,提出“新三强”建设目标;“十二五”初期,提出文化发展“六个显著提升”具体目标;2012年,更是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在战略目标指引下,江苏又把文化建设作为“八项工程”之一,着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一、“十二五”以来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成就回顾

    (一)政策保障与服务体系示范全国

    “十二五”以来,江苏陆续出台了《江苏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化改革发展的总政策,以及《江苏省“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与此同时,各市也纷纷出台系列政策,如南京市2012年就出台了20项文化政策,充分显示了政策保障的江苏力度。江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如张家港开创的“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引起了全国关注,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立法权的省辖市均出台了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

    (二)区域精神与体制改革引领全国

    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确定新时期江苏精神为“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该精神被正式写进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成为引导和鼓舞江苏人民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江苏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江苏的文化活力,“江苏经验”受到全国瞩目。省演艺集团率先在全国打破“铁饭碗”,实行省一级院团整体转企改制,2012年经营收入达1.63亿元,是改革前的21.4倍,演出场次近几年始终保持每年5000场以上,是改革前的3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资产和销售收入达“双百亿元”的出版传媒集团;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用户数全国第一。

    (三)文化产业与精品生产瞩目全国

    “十一五”后期至今,江苏文化产业已连续5年增速超过30%。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300亿元,跻身全国前列。2013年,省财政预算安排2.6亿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引导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投入比上年增长30%。常州嬉戏谷、苏州蜗牛公司等文化科技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1年,江苏作家毕飞宇的小说《推拿》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在央视一套热播;在2012年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中,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誓言今生》,电影《秋之白华》、《辛亥革命》,舞剧《秀娘》,歌曲《如意东方》等一大批江苏作品荣登金榜,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精品生产的“江苏现象” 瞩目全国。

综上所述,“十二五”时期,江苏文化发展运行正常,进展健康有序,大部分指标已完成既定时序目标。

二、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成效省际比较分析

目前理论界对于文化强省尚未有权威统一的定义,更缺乏一个具体可量化的标准。课题组借鉴学术界、政界等对文化强省的衡量经验,结合江苏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了文化强省对比评估体系,并设立了2015年对标省份文化强省建设发展目标。见下表。

 

表1   文化强省省际比较评估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2015年目标值

文化服务与文化传承

文化服务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比(%)

2.5

每百万人公共图书馆占有量(个)

2

文化传承

每百万人博物馆拥有率(个)

5

文化遗产得分

700

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

文化生产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

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比(%)

2

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数量(个)

20

文化消费

居民文化消费系数(%)

15

每百人文化耐用品拥有量(台)

100

互联网普及率(户/千人)

60

文化辐射与文化凝聚

文化凝聚

全国文明城市(区、县)数量(个)

120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数(个)

20

“五个一”工程获奖数(个)

10

文化辐射

年国际文化交流人数(万人次)

1500

人均国际旅游收入(美元)

500

文化人才

文化人才

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个)

200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

 

 

 

    

 

 

 

 

 

 

 

 

 

 

 

 

 

 

 

 

 

 

 

 

 

 

 

 

 

 

 

   

    课题组认为,当综合指数Z≥70时,为高水平文化强省;当综合指数为70>Z≥60时,为较高水平文化强省;当综合指数为60>Z≥56时,为中等水平文化强省;当综合指数Z<56时,为低水平文化强省。

    本研究选取了我国16个省市进行对标分析,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山东、辽宁、湖南、湖北、河南、天津、重庆、陕西、四川、河北、福建。

    分析表明,2012年,各对标省份文化强省建设发展状况分层明显。北京综合指数为79.96,处于第一层级;陕西、广东、江苏、浙江综合指数在60-70之间,处于第二层级。其中江苏综合指数为63.01,落后北京近17分。就文化强省建设实现度而言,对照2015年目标值,广东的实现度排在第一位,为88.25%;浙江第二,为81.85%。实现度超过70%的有北京、上海;实现度处于60%-70%之间的有江苏、陕西、福建、山东。其中江苏实现度为67.18%,落后广东约20个百分点。

    研究发现,虽然江苏文化资源丰厚、文化人才辈出,但深厚的文化底蕴似乎未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导致文化影响力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均相对为弱。以国际旅游人次和人均旅游创收收入为例,2012年,江苏这两个指标分别为791.51万人次和79.55美元,尤其是人均国际旅游收入指标,大大低于广东(688.90美元)、浙江(335.18美元)、福建(97.11美元)等地区水平,离目标值还有很大的差距。

    由此可见,与对标省份相比,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综合指数较高,位列全国第二方阵;但与广东、北京等地区相比,江苏在文化强省建设上还有一定差距,要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还很艰巨。

    三、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趋势、机遇与挑战

    (一)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四化”趋势

    一是文化现代化。江苏的文化现代化首先是文化精神创新,即解放思想,更新认识,确立全新的文化观念,其次是文化知识创新。二是文化国际化。国际化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必须打造与培育品牌,通过品牌带动找到进入与引领世界文化发展之门的钥匙。三是文化融合化。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消弭边界,科技化、资本化、生产服务化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关节点。四是文化生态化。在越来越注重生态的现代社会,文化生态化已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二)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两大机遇

    一是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目标,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新高度,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二是规划新蓝图为文化强省注入了新内涵。在“美丽中国”建设任务指引下,江苏文化系统提出了“精彩江苏”的目标,这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了新内涵。2013年7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颁布,该规划在文化建设上对苏南五市进行了区别定位,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新征程注入了新动力。

    (三)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两大挑战

    一是其他省市对江苏形成新压力。在全国文化强省建设高潮中,江苏传统资源优势未能得到极大释放,新的文化发展增长点优势尚未形成,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给江苏带来了巨大挑战。江苏与北京等地区差距越来越大,而与紧随其后省份的差距则越来越小,并被浙江等区域反超。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在20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三类大城市中仅排名12。二是内部失衡对江苏造成新短板。苏南、苏中、苏北在文化发展方面呈现出了极大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新等方面,随着苏南现代化规划的颁布实施,苏南地区必将有一个新的高起点的发展,极有可能将苏中、苏北再次远远甩在身后。

    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对策

    (一)建设高质量与高效率的文化强省

    第一,文化强省建设必须回归“文化”本身,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体现对江苏社会发展过程中更高的追求和更长远的战略。第二,在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需要怀有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和广阔辽远的文化情怀,不可护短守旧、消极蒙混,也不可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目前尤需力戒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等观念。第三,必须建立和保持开阔通达、科学文明的文化态度,必须培养和传递尊重文化、敬畏文明的精神价值。只有全社会人员积极参与文化强省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才会离我们愈来愈近。

    (二)建设高文化素养与高文明水平的文化强省

    一是切实提升各级公务员的文化素养和文明水平,这是从社会管理与服务层面提升江苏社会效率、文化形象的关键所在。目前江苏各级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文化素养、文明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二是提升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社会全体人员(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文明标准,这是塑造江苏文化强省外在形象的关键所在,也是他者认识江苏文化最直观、最真切的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进一步重视和发展教育,没有强大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文化。

    (三)建设具有长远发展策略与发展潜力的文化强省

    一是加强社会发展规划的综合意识和战略意识,避免短期行为和社会浪费。必须系统规划、寻求社会文化持续进步、科学发展,对于人类与自然、经济与文化、引进与原创、长期与近期、发展与保护等问题,应当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科学的规划。二是鼓励培育壮大文化链。支持省重点文化集团通过内部资源重组、外部资源联合拓展发展领域、快速做大做强,通过自我裂变产生新的专业性市场主体。加快重点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和资产经营责任制,推动江苏有线、幸福蓝海、好享购物等一批企业尽快实现上市,募集社会资金,加快发展壮大。

    (四)建设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统一的文化强省

    一是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空间。完成江苏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对全省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和整体规划,推进重点保护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南京海上丝绸之路、南京明城墙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申遗工作。建立遗址保护科学监测评估体系和文物信息中心,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等。二是加强文化扩散,提高文化空间辨认度。把城市形象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找准关节点,扩大江苏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比如:以“非诚勿扰”文化品牌为切入点,打好江苏文化形象品牌国际传播的整体攻坚战;以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为契机,谋划江苏未来5-10年文化发展的总体定位;推动南京等城市以“文化之都”身份加入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等。三是形成文化建设“三去”行动品牌。在文化发展规划设计上,政府主要关注宏观政策的制定等,具体的文化建设应交由市场,形成文化建设“种下去、走进去、飞出去”行动品牌。即文化强省建设不但要送下去,更要种下去,发挥底层群众的文化创造精神;不但要加强顶层规划,更要注重文化科普和文化消费走近基层百姓,让民众了解参与;不但要自我休闲,更要飞出去,放眼全球,打造并推广江苏特色文化品牌,展示江苏形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