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阅
《决策参阅》2013第5期:历史文化资源与江苏当代文化建设关系研究及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4-02-26 | 信息来源:

 

江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承担单位: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

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贺云翱、龚 良、刘庆柱

本课题负责人:    贺云翱

课题主要参加人员:干有成、马 萍、黄文浩、李志平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3年4月23日

【内容提要】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历史文化资源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推动着区域的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景观业、文化创意业、文化生态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的“引擎”,在传播地方文化形象、增强区域文化综合实力,及区域文化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文化资源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综合体现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了江苏艺术作品的创作、完善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江苏民众文化素质、扩大江苏的文化市场、推动江苏旅游业、推动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帮助江苏城市形象的塑造等七个方面。

    由于体制、管理、资金、观念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中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过分追逐短期经济效益等问题,将会直接制约江苏“文化强省”目标的实现。

    根据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与实际利用情况和江苏文化建设的特点,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作用的八点建议:一是加深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认知;二是坚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第一”的原则;三是拓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经费来源;四是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功能;五是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文化政策的改革;六是强化文化产品科技和创意的融入;七是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品牌宣传;八是加强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

 

历史文化资源与江苏当代文化建设关系研究及政策建议

(摘要)

 

    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具有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被学者们誉为“不可再生与不可模仿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成为21世纪国家、区域之间竞争的核心资源。

    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成为江苏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参与着江苏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构成了江苏地域文化竞争力的主导优势。通过对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的评估与分析,我们认为,江苏历史文化具有总量极为丰富、资源价值高、品牌优势明显、旅游观赏性强等鲜明特点,部分历史文化资源如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民间美术等门类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明显。

    “十一五”时期,历史文化资源在江苏文化建设中作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

    1.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了江苏艺术作品的创作。江苏是中国的戏曲大乡,全省境内共诞生了30多种戏曲艺术。这些珍贵的传统艺术形式是目前江苏文艺作品创作的重要源泉。例如,由苏州昆剧院及江苏演艺集团分别再创作的昆曲《牡丹亭》便是江苏传统戏曲艺术成功再创作的典范。除了来自于传统艺术作品的改编,江苏还涌现了一批以江苏历史文化内容为题材而创作的文艺作品,极大地提升了江苏文化的影响力。

    2.历史文化资源完善了江苏公共文化服务。江苏有不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都依托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据统计,在江苏的博物馆、纪念馆中,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就占大半,共180余座,馆藏文物达90多万件。自2005年以来,随着江苏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无论是博物馆的数量,还是举办历史文化类陈列展览的数量都呈递增趋势,吸引了大批参观人群。

    3.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了江苏民众的文化素质。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公众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根据问卷、访谈等形式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江苏民众认为,在与历史文化资源接触的过程中,受到了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加深了对江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意识。

    4.历史文化资源扩大了江苏的文化艺术品市场。江苏是文物大乡。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江苏文化市场的扩大力主要体现在艺术品市场上。2006年至2010年五年间,拍品数量达500件以上的江苏拍卖行有五家。仅“十竹斋”一家一年的文物拍卖成交额就达4000万上下,发展迅猛。

    5.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了江苏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文化资源是江苏旅游业的核心资源。旅游开发是目前江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进行开发利用最为广泛的层面。通过多种旅游开发模式的尝试,“十一五”期间,江苏文化旅游总收入年均增两成,全省旅游总就业人数突破420万人,居全国第1位。除了旅游景点门票收益上的直接贡献外,历史文化资源在江苏的旅游开发中还对其他服务业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功不可没。不仅如此,近年来,历史文化资源也成为江苏旅游休闲相关商业地产开发的关键性因素。

    6.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了江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史文化资源是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素材和重要源泉。不仅如此,历史文化资源还是凸显江苏文化产业特色和风格的基础条件。在江苏六大优势文化产业门类中,就有三项(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艺演出)是主要依托于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的。以工业美术为例,2008年江苏工艺美术行业产值为300亿以上,总产值占全国总值的近五分之一,规模总量居全国前3位。南京云锦、紫砂作品、金箔制品、苏州刺绣、扬州漆器、南通蓝印花布、东海水晶等饮誉海内外。因此,历史文化资源在对江苏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特色亦或是产业发展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7.历史文化资源帮助了江苏城市形象的塑造。 历史文化资源是江苏城市文化特色塑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江苏各个市县均积极制定了各种有关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规划。通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确立历史地段与历史风貌区,营建、打造了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如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苏州山塘文化旅游区。这些城市特色形象的塑造,不仅传承了城市文脉,改善了城市环境,增加了文化氛围,同时也带动了人口聚集、项目聚集,增加了就业率,促进了地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在充分肯定历史文化资源在江苏文化建设中的突出地位与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认识水平方面的差异,江苏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当地社会的贡献水平呈不平衡状态。苏南与苏中地区由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认识、保护、挖掘和利用等方面历来优于苏北,在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效益方面也均远远高于苏北一带。

    除了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不利因素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认知不足、保护不够,以及过分追逐历史文化资源的短期的经济效益,在历史文化资源“资本”转换中创意、科技方面的投入不足等方面,也是目前制约历史文化资源在江苏文化建设中价值充分发挥的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

    通过对这相关问题及相关具体案例的分析,并结合江苏省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实际利用情况,针对江苏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对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在江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深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认知。历史文化资源“原真性”和“整体性”两个概念包含的内容较多,层次较广。其中“整体性”是目前国内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新认识,也是江苏在实践认知中表现得最薄弱的一点。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强调既要保护文物单体,也要保护它赖以存在的环境。同时,还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原有功能、社会组织结构及传统生活方式。

    2.坚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第一”的原则。在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可仅仅将其看作是一般经济发展资源或是社会发展的资本,更应该本着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感,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强监督和管理。

    3.拓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经费来源。无论是省文物事业,还是省文化产业,在投入方面,都存在较大的资金压力。未来江苏应一方面继续增大政府文化方面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应加强改革力度,激发社会积极性,提升引资能力。形成一套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集资、市场吸资与博物馆自身文化产业的挖掘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与畅通渠道。

    4.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功能。历史文化资源是具有很强公益性与稀缺性的资源,因此,在对它们的开发中,不能完全由市场做决定,政府必须始终参与其中。江苏省的各级文物及“非遗”等管理部门应提升执法能力,完善监管职能,明确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功能。

    5.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文化政策的改革。在江苏文化管理体制中,应切实进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同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完善文化市场制度、投融资制度,跳出文化经济政策中“事业性”的框架束缚。

    6.强化文化产品科技和创意的融入。江苏的文化产业无论是产业科技、还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较弱,缺少核心的竞争力。在江苏未来面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产业发展中,应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引入创新人才,不断挖掘具有开发价值的核心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坚持实施“精致战略”,通过借助高科技、新技术的利用,实现产品经济的集约化、品牌化,不断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7.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品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和扩大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譬如,政府应积极组织有条件的文化资源申报各类文化遗产项目,尤其是世界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8.加强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以一定行政区域为载体,以文化的统一性为标志,江苏具体划分为四大文化区、七大区域文化。江苏应在市场细分的前提下,对这七类区域文化资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盘点、甄别、匹配、整合。加强各地各部门间的协作,协调力量,打通阻隔,联合发展,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区域文化资源的联动效应。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