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苏民营经济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承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蒋伏心(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陆 群(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
沈 越(北京师范大学工商学院书记、教授)
本课题负责人: 卜 海
本课题主要参加人员:马常娥、李政军、白俊红、王玉霞、施美英、于明超、田文、张继彤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2年7月12日
【内 容 提 要】
非公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中的资金困难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资金供求的缺口巨大,将近90%的非公企业的资金缺口不断扩大。二是流动资金链的绷紧程度高,一部分企业的帐面流动资金余额只能维持企业半个月的经营需要。三是各种融资方式的通道都非常狭窄。四是融资成本明显提高,民间借贷利率更是高于银行水准,苏南地区月息平均10%,苏北甚至达到15—20%。五是小微企业的资金困难更加严重并且存在分化。
非公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中资金困难的原因:一是资金需求的增加快速明显,二是企业自身的发展不足和造血功能退化,三是银行体系对非公企业的资金支持不力,四是民间借贷发展存在管理瓶颈。
进一步解决非公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中资金困难的措施建议:首先必须健全和完善非公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要充分发挥和强化现行政策的扶持与引导作用,强化对非公企业帮助和扶持政策的实施进度,避免对非公企业的扶持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实施时滞过长。三是打造和完善全省性融资供应链,努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融资风险。四是倡导和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实施对非公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积极研发和推广新的金融产品。五是合理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借贷,促进民间金融借贷活动的有序良性运作。
非公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中的资金困难及其缓解研究
(摘要)
一、非公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中资金困难的表现
1.资金供求的缺口巨大。根据对南京、苏州、无锡、泰州、连云港、徐州6个省辖市300家非公企业的问卷调查,资金缺乏是目前影响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从2009年以来,几乎所有被调查的非公企业都认为存在资金困难,并且资金缺口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2011年资金供求缺口严重和较大的企业合计271家,占到所有90%强,情况十分严峻。
2.流动资金链的绷紧程度高。目前非公企业的资金困难十分突出地表现为流动资金的短缺,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帐面流动资金余额只能维持企业半个月的经营需要,无法满足企业扩大生产和转型升级的资金要求。不少非公外贸企业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流动资金链的绷紧程度更高,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就会因为流动资金链断裂而导致企业破产。
3.融资通道狭窄。目前非公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融资方式选择,大体上按照银行贷款、自筹资金、亲友借款、民间融资的顺序排位,但无论何种融资方式的通道在实际状况中都非常狭窄。尤其是中小型非公企业不但难于从银行贷到所需要的款项数额,而且在依靠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方面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门槛。 而亲友借款和民间融资,由于私人财力、利息水平等各种原因,目前还不可能成为非公企业解决融资难的正常主渠道。
4.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目前苏南地区的民间短期借贷的月息平均10%,苏北甚至达到15—20%。通过讨价还价,虽然可能降低一些,但折合成年利率仍然高达70%,使得许多非公企业望而却步,并且戏称为“没有资金是窘死,银行贷款是难死,民间高利贷是逼死”。
5.小微企业的资金困难更加严重并且存在分化。2011年,江苏省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指数和支付能力指数全部低于全国水平,而且特征分化明显:一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导致小微企业的资金诉求不同,苏南地区的小微企业对于风投资金的需求旺盛,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小微企业主要是流动资金的需求强烈。二是行业发展前景明朗的高科技成长型小微企业资金困难度较低,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资金困难度较高。三是需求额度小的企业资金困难可以通过贷记信用卡无抵押贷款的方式刷卡而比较容易解决,而超过50万元以上的资金需求额度的融资申请往往难以顺利解决。
二、非公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中资金困难的原因分析
1.资金需求的增加快速明显。非公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最重要的抓手是技术进步和创新。但技术进步和创新必须要投入大量的R&D资金,并且,其初期的产出几乎为零,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有所回报。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来,非公企业的资金需求总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进而形成资金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
2.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退化。部分非公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规模小,效益差,能够进行积累投入再生产的流动资金十分微薄,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R&D的资金投入更是捉襟见肘。例如常州市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工业、生物医学及精细化工等三大新兴产业中一大批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型企业,目前都有相当一部分处于融资难的困境之中。
3.银行体系对非公企业的资金支持不力。一是对于非公企业资金支持的总量额度小,相对非公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资金需求只是杯水车薪。二是部分银行大规模撤并基层网点,上收贷款权限并实施行长一票否决制,使得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无法通过基层金融机构上报审批。三是缺少针对非公企业融资需要的专项金融产品,已经开发的金融创新产品的便利性不是很强。
4.民间借贷发展存在瓶颈。目前民间信贷活跃的同时存在不少乱象:一是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部分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向民间借贷市场。二是自然人放贷广泛,例如泗洪县石集乡5800多户中有1740户参与民间借贷,占全乡总户数的30%左右。三是部分民间机构违规放贷,获取高额佣金和利息,加剧了民间放贷的风险。四是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的高利贷崩盘事件时有发生。
5.非公企业自身存在不足。一是非公企业的信用意识薄弱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拖欠贷款,对企业进行融资造成不利的影响。二是部分非公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因产品大量积压而造成资金的严重积淀。三是盲目决策导致企业资金困难急剧放大,超出流动资金帐企业户余额的正常需求。四是企业的技术含量低下,成长前景暗淡,影响银行对企业贷款申请的风险评估而不能顺利贷款。
三、进一步解决非公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中资金困难的措施建议
1.健全和完善非公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应当尽快制定《非公企业基本法》,使国家对非公企业的管理进入法制化的轨道。同时,应当根据《非公企业基本法》所确立的原则,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与非公企业的利益诉求,及时制定和颁布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杜绝影响和制约非公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切实有效地帮助非公企业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资金困难。
2.发挥和强化现行政策的扶持与引导作用。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非公企业捕捉政策信息的能力差,接受政策的传递不及时,了解和掌握政策信息明显滞后。此外,政府的相关政策存在着迟延到位或者变通执行的情况。因此,要建立非公企业帮助、扶持和促进政策的信息通道,提高政策的时效性,强化推进各项政策的实施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应作用。
3.打造和完善全省性融资供应链。为了有效解决我省供应链融资中缺乏完整的信用体系和规范的信息技术平台的突出障碍,要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多元经济主体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允许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适度外包。同时,应当不断完善供应链金融的公共信息平台,努力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融资风险。
4.倡导和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一是调整基层中小金融机构布局,适当放宽机构准入的限制,支持金融服务与非公企业直接对接,增强金融支持非公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效性和便利性。二是实施对非公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根据非公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的不同情况提供个性化金融支持方案,尽可能提供快速便捷的支持服务。三是研发和积极推广各种新的金融产品。四是简化非公企业贷款授信的核准制流程,减少二次审批和部门交叉审批,提高贷款审批流程的工作效率。
5.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强身健体。在这一方面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鼓励非公企业增强自身的资金造血功能,努力提高赢利水平,通过逐步增加R&D投入,进而带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引导非公企业规范自身的信用行为,确保企业的各项债务如期偿还,建立非公企业信用发展的良好形象。三是引导非公企业建立严格的企业财务制度,便利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申请进行评估,减少乃至消除银行与非公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6.合理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借贷。要在辨证认识民间金融借贷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金融借贷的发展,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借贷的积极作用,帮助非公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加强对民间金融借贷的监管,坚决清理非法的地 下钱庄和金融中介,坚决打击非法民间信贷机构的违法经营活动,从而净化民间金融借贷活动的市场环境,实现民间金融借贷活动的有序良性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