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之窗
苏州市吴江区社科联工作经验介绍之二

发布时间:2014-09-02 | 信息来源:

 

开展社科宣传普及活动  打造人文素养提升平台

——吴江区社科普及工作综述

 

    大力普及社科知识,提升人文社科素养是社科联的基本职能和重要职责所在。吴江区社科联自2006年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开拓创新,致力于打造提升公众人文社科素养的全方位、综合性的平台,传播了社科理论知识,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激发了广大市民建设现代化新吴江的热情。吴江区社科联在开展社科普及工作中非常注重平台载体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在载体建设中注重可持续性和影响力,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制度建设中注重科学统筹,有效保证了社科普及效果的最大化。

    一、以“鲈乡社科大讲坛”为起点逐步科学统筹整合全区社科类讲坛讲座

    吴江区社科联在成立之初便着手开展社科宣讲活动,区社科联的品牌项目“鲈乡社科大讲坛”由此诞生。该讲坛开设以来,一直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草根路线,并努力做到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扎根基层群众,宣讲范围涵盖政治哲学、历史文化、国际形势、经济形势、新农村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成才、法律法规、健康卫生、收藏鉴赏等。“鲈乡社科大讲坛”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一支由本地机关领导干部、党校教师、本土学者组成的40多人的宣讲队伍,每年开课场次都在200场以上,讲坛的受众范围逐渐从松陵镇扩大到全区各个镇(区),受众从社区群众扩大到农村居民、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员,基本做到了宣讲对象的全覆盖。讲坛的组织采取讲师自报课题、社区自选课题的“双向互动自主选择”的方法。区社科联在年初整理汇总讲师申报的课题后,制作成“选学菜单”,发到社区等让居民自主“点题”,并由选课单位最终确定课程内容和开设时间。平时区社科联则经常提醒、监督选课单位按时完成选课,并在年底召开座谈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通过5年的实践,我们发现面对面的宣讲方式虽然有其灵活、亲民、互动的特点,但是由于受场地条件限制,各场讲座的受众面有限,难以将宣讲的效率最大化。尤其是在讲座的品牌做响了之后,要求讲课的单位、部门越来越多,宣讲团的讲师讲课任务非常重,有的一年宣讲30多场,影响到本职工作。为解决扩面的现实需求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2010年底,吴江区社科联决定对社科公益宣讲的形式做一次大幅度的创新。经过多次协商,最终由社科联牵头,联合机关党工委、图书馆、电视台等单位,分别整合社科联“鲈乡社科大讲坛”、机关党工委“微型党课”、图书馆“垂虹讲坛”等社科宣讲资源,依托吴江电视台的技术手段,共同打造“鲈乡讲坛”电视讲座。“鲈乡讲坛”的内容以市情为主,兼顾国情;以形势政策与社会热点解析为主,兼顾科学与艺术,涵盖文化、艺术、历史、经济、法律等方方面面。讲坛每两周在吴江电视台和吴越在线网站上播出一个专题,每个专题讲课时间为45分钟,每期节目每周循环播出6次。节目播出以后受到市民观众的普遍好评,“鲈乡讲坛”被老百姓誉为吴江人自己的“百家讲坛”。今年,“鲈乡讲坛”还进行了改版升级,新版《鲈乡讲坛》在节目录制上改数字模拟为全数字高清录制,提高了节目播出质量;新版节目一改以往单一的讲座模式,采取互动式访谈形式,增强了互动性。讲坛内容的选取在继承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普及人文社科知识的基础上也注重本土文化、实用知识的传播,更显多元。

    据初步统计,目前吴江区、镇两级有关部门或社科学会组织举办的社科类讲坛讲座有25个,年均开办约3000场次,经常性从事社科讲座的讲师有近200人。为了促进资源共享,区社科联从2013年起经过多次协调各个讲坛的主办方开始着手整合全区的社科类讲坛讲座。一是建立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社科联,发挥社科联协调联系的纽带作用,建立完善社科类讲坛讲座的沟通交流机制、信息发布机制;二是加强规范,出台《苏州市吴江区社科讲坛讲座管理工作实施意见》;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每季度初在《吴江日报》上发布有计划的社科讲座信息;四是创新宣传方式,社科联编制了全区社科讲坛信息手绘地图,通过各主流宣传媒介向全社会公布,方便市民更好地了解吴江区社科类讲坛讲座的分布情况。

    二、以“社科普及宣传周”为契机营造全民社科普及热

    吴江区社科联自成立以来连续8年按照省、市社科联有关部署精心开展“社科普及宣传周”,在全区范围内形成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在不断的实践创新中办出了吴江的特色。

    特色之一是采取“区镇联动”模式扩大“社科普及宣传周”的影响力。所谓的“区镇联动”模式,是指依靠各个镇(区)的力量共同开展社科普及宣传工作,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镇区的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让社科普及活动更加深入基层群众之中。区社科联分别在松陵的城中广场、永康路商业街、商业街好旺广场,以及同里退思广场、盛泽仲英广场、汾湖大渠荡公园、震泽镇中心广场、平望新世纪文化广场等群众聚集的场所开展广场咨询活动。同时,区社科联发动各镇(区)自办有特色的活动。在去年的社科普及宣传周期间,七都、桃源、盛泽等镇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精心策划普及宣传活动。七都镇举办了首届太湖国学讲坛暨南怀瑾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活动,邀请钱文忠、朱清时、郦波等著名学者亲临开讲;桃源镇举办了以“共建美丽家乡,同筑文明桃源”为主题的社科系列活动;盛泽镇举办了“游丝博园学桑蚕史 做绸都人”主题教育活动。

    特色之二是办好开幕式广场咨询活动,发挥学会骨干力量。做好社科普及宣传活动主要依靠的力量就是各学会的社科骨干,为此,区社科联组织系统内36个学会(协会、研究会)的骨干力量,为他们搭建展位,开展广场咨询活动,通过制作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材料及现场咨询等方式,宣传普及社科知识,解答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此外,区社科联还组织新华书店积极参与到每一次的社科普及宣传周开幕式现场,开展社科图书优惠展销活动。

    特色之三是用丰富活动营造社科普及氛围。在每年的社科普及宣传周期间,区社科联都会确定至少10项以上重点活动,在往届的宣传周中,“电信杯”吴江市社科知识竞赛、“吴江市民社科人文素养调查”、南社成立100周年系列主题展览、社科百日公益短信等活动,都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参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好评。自去年开始,区社科联开始组织各单位申报特色社科普及宣传活动,再从中筛选,好中选优,把各单位、各学会、各社科普及基地最具创意、特色和影响力的社科普及活动列为年度的社科普及宣传周重点活动,通过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营造社科普及宣传的浓郁氛围。

    三、以学会和基地为脉络打造可持续的社科普及网络

    作为党委、政府联系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区社科联把“联”字作为关键点和着力点,整合和利用各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各级社科普及基地的社科资源,努力形成强大的社科普及宣传的工作合力。

    社科普及工作的一大主力就是各社科学会。全区目前共有36个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区社科联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对活动较多,资金雄厚的,区社科联鼓励其充分发挥优势,增强横向联系,加大与外界交流力度,自发自觉举办规模大、影响力强的活动。例如,区金融学会依托银行、保险公司等众多会员单位,面向公众,积极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办会至今,共组织宣传金融法规12次、宣传人民币反假常识20余次以及通过各营业网点长期宣传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知识等,累计发放宣传资料超过70万份。对活动较少、资金较为紧张的,则以社科联为主导,自上而下的组织他们参与到社科普及宣传工作中来,例如,利用每年的社科普及宣传周引导这类学会参与其中,借助区社科联举办的“鲈乡社科大讲坛”、“鲈乡讲坛”等各类社科讲坛发动这类学会的社科骨干参与到社科宣讲工作中来。

    社科普及工作的另一大载体就是社科普及基地。社科普及基地是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重要场所,以七都镇开弦弓村为例,该村的费孝通江村纪念馆每年都会接待全区各中小学校学生来此参观,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也以此为调研基地经常组织学生来学习参观。这些示范基地对于社科普及工作具有较强示范、带动、辐射作用。目前,我区共建成16家区级社科普及基地,其中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吴江博物馆、柳亚子纪念馆、吴都潇湘影视公司4家是苏州市社科普及基地,费孝通江村纪念馆还是江苏省社科普及基地和中国社会学研究示范基地。这些基地的类型多样,有文化事业场馆,也有历史文化景区、教育场所,甚至还吸引了我区的一批企业参与共建社科普及基地。基地的分布范围遍及城乡,市区和多个镇区的居民都能就近享受到社科普及服务,它们在全区初步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社科普及网络。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