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会专家观点:江苏提升区域发展质量的当务之急

发布时间:2018-02-22 | 信息来源:

省委党校  储东涛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突出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要求“补短板、强弱项”,这对江苏来说,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首先,客观评估江苏走向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进展与主要差距。一方面要看到江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趋于上升,发展的相对差距逐步收缩,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出现,地区比较优势得到较好发挥,区域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进展,“3+1”发展格局转变成“1+3”战略布局。另一方面更要发现存在的问题:江苏区域综合实力明显不协调,区域之间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区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状况和储蓄存款差距很大,区域投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平衡,区域公共资源分布差距很大,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两极分化仍然比较明显。

    其次,明确江苏提升区域发展质量必须扎扎实实“补短板”。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言,我省存在较明显的城乡、区域差异。当前,我省脱贫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百姓富”仍有多个排尾指标,苏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苏北12个重点帮扶县达标任务艰巨,苏北农村依然是主要的关键的短板。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省各地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肩负的历史使命。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把补短板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一是坚持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先行方针,补要素流动区域失衡之短;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补苏北农民收入偏低之短;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不均之短。

    再次,江苏提升区域发展质量必须精准发力“强弱项”。一是严守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产业结构问题,必须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落实“减煤”、“减化”目标,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强化“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加快主体功能区的数据库建设,将每个主体功能区的位置、范围、国土空间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情况纳入其中,从而实现主体功能区管理的全覆盖。同时加快完善统筹协调、生态治理、动态调整、要素保障、考核评价“五大机制”,有力推动江苏主体功能区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坚持陆海统筹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推动蓝色板块由“凹陷”变为“隆起”。注重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并进,找准切入点加大创新力度,加快传统海洋产业升级,重点培育发展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海洋战略新兴产业。

 

    (上述观点根据作者在“新时代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