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袁久红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总纲,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了总体部署与战略安排,而贯穿其始终作为其思想支撑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
首先,以坚定人民“四个自信”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为根本任务。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始,饱受欺凌的悲惨命运使得很多国人有着民族自卑心理,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和文化来救国,在文化上的表现尤为明显,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导致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和中华文化价值的优越性曾遭受重创。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最内在的体现,其中,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构筑“精神之厦”的重中之重。
其次,以凝聚人民的价值共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工程。如果说“四个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四根支柱的话,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一大厦的深厚基础。面对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我们应如何避免社会价值撕裂、构建共同的道德基础?习总书记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结全体人民意愿的共同价值追求。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只有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坚守根植于中华文化深厚沃土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铸好民族之魂,才能避免我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受到西方的“普世价值”的冲击。
再次,以解决新时代文化矛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战略重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文化上表现为人们对日益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现实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解决新时代文化矛盾的关键,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方向,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自主创造,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是要着力发展好以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新时代科技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主干;二是要发展好以时代精神为时代号角的社会主义文艺,使文艺生产既有“高原”又有“高峰”;三是要发展好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相互统一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复次,以“三个坚持”战略方针与“两步走”战略步骤实现文化的全面现代化。落实好文化发展的“三个坚持”战略方针与“两步走”战略要着重把握好人民性、时代性和国际性三个重要维度。一是要坚持文化现代化扎根人民。切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与工作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二是要以文化现代化指标体系为引导,不断提升文化现代化程度与水平。构建起“看得见”的文化基本现代化和文化全面现代化指标体系,以此引导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摸得着”的进步。三是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现代化不仅要“形于中”,更要“发于外”,从而增强国际影响力。
(上述观点根据作者在省哲学学学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理论研讨会上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