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会专家观点: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误区

发布时间:2017-02-16 | 信息来源: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庄友刚教授

 

    1.混淆了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当然会有理论宣传教育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也会有理论研究的需要,但是应厘清主次,否则容易造成对两种理论目标、效果的双重伤害。一方面,理论研究的成果更注重学理性要求,理论成果的表达以不影响理论的完整性、严谨性为基本前提。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则更注重大众的理解与接受,对理论表达的确切性与严谨性并无更高的要求。以能否为大众接受和理解来要求理论研究,势必造成对理论研究的学理性要求的挤压。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教育中的研究工作主要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理论推进,而是如何把理论成果的学理化形式转换成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如何以更合理、有效的形式传播理论。

    2.混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直接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使广大群众理解理论、掌握理论,最终目标是理论掌握群众,化为广大群众实践活动的指导力量,服务于现实生活。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一个误区就是简单地以某一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来评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以实用主义心态来理解和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3.把个人理解的局限性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局限性的误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属于理解活动的范畴。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然后以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灌输给大众。但是由于理解的本性,理解条件的限制,理解者不可能完全把握马克思主义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深刻合理的阐释,导致理解形成的局限性被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局限性。

    4.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边界设定模糊。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与政策理论宣传教育混同以及政策理论宣传教育挤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误区。不能否认一些政策性理论的合理性,对于这些政策理论的宣传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不能把这些政策性的理论成果拔高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经过历史的沉淀才成为经典基本理论的。政策理论具有典型的时效性、具体的针对性和相对的易变性等特征,随着实践状况和具体形式的变化,某些具体政策及理论会不断发生改变。把政策理论的宣传教育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这造成马克思理论教育的真正作用不是被加强反而是削弱了。

    (上述专家视点根据作者在省哲学学会“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摘要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