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大会学术聚焦专场在常州大学召开。会议以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为聚焦热点。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常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奎庆,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长李扬,常州大学副校长芮国强,常州市社科联主席陈满林,江苏省教育厅社政处长王伟等出席开幕式,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展开研讨。
教育部特聘教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沈壮海,教育部青年、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大平,常州大学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淑芹,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张骥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院长林伯海,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方世南,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永贵,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健教授等先后作了主题演讲。
“四个自信”体现了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四个自信”的提出,是新形势下我党所领导的民族大事业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探讨的重大现实课题。
刘德海在致辞中指出,“四个自信”是有机统一体,它构成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完整的信念、信仰体系。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四个自信”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努力用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指导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与时俱进;加强“四个自信”的学理性研究,通过扎实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更坚实的学术支撑,重点探讨“四个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践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
研讨中“四个自信”的思想体系及其内在联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有特定的固定空间和具体历史条件,而文化又深入于人的一切活动,文化自信是支撑“三个自信”的基础,它不仅渗透于“三个自信”之中,而且相互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与会学者强调,“四个自信”归根结底是要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四个自信”体现了主流思想的内核、要素、核心精髓,树立“四个自信”就是要树立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这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根基,前进的动力,努力的方向,形成共识的基础。
唯物史观是研究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
研讨中,学者们围绕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文化自信观?如何坚持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专家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的民族。文化的重生和振兴是振兴中华的重要条件和任务,是树立全面而理性的文化自信观的基础。
我们要坚持和做到文化自信,首先需要以正确态度看待自己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文化交流。
与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应当是研究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必须注意把握文化自信的主体性,即人民性;把握文化自信价值属性问题,文化自信回避不了价值的追求和诉求;研究文化自信的辩证性,即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还要注意文化自信的动态性、发展性。
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动力,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保证,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是引领多样化思潮和凝聚共识的有力武器,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学者们认为,价值观与文化是包含关系,价值观寓于文化之中。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自信及其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精神和灵魂的主导。
制度自信需要在比较中获得和树立
充分的制度自信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学者认为,制度自信是国家得以成长和巩固的精神基础与政治基础,决定着国家的内聚力与竞争力,进而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命运。
国家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合理的制度,合理的制度一定基于国家对制度的自主选择;基于自主选择的制度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与会学者表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建立在上述基础之上,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自信是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具有活力潜力,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能取得显著制度绩效,获得社会广泛认可,有着强大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在当前条件下,我们应如何进一步树立和增强制度自信?有学者认为,制度自信需要在比较中获得和树立。应当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对一个国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等进行单项和整体性方面的认真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型制度的适应力、存活力、复杂性、兼容性和自主性的比较,进而获得理性、科学、全面与整体的认知与评价,进而树立并增强制度自信。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关起门来搞制度建设,要在继承中、在改革中、在开放中、在创新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菊香)
主题发言:
文化强国建设新理念(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沈壮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大历史中的大逻辑的把握、对处于新起点上的新任务的明确认识,以及我们面临着大趋势中的大课题,文化强国建设的自觉有了新增进。我们要建设的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其中“八个坚持”是基本的路向和遵循,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优秀传统为滋养、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坚持以开放为取向、坚持以内容为核心、坚持以体改为关键、坚持以人才为根本。文化软实力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要素,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以高度自信创造文化新辉煌,要树立全面而理性的文化自信观。因为我们具有历史资源自信、具有创造能力自信、具有文化道路自信、具有实践基础自信、具备发展能量自信、具备主体素质自信,中国人民有走自己路的历史底蕴和前进定力。
现代性境遇下的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淑芹)
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主体归属性。在文化的多层次结构体系中,价值观是主导人们是非、善恶、美丑和理想信念的标准,处于深层且具有主导作用,是文化构成的核心要素。价值观与文化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价值观寓于文化之中。世上没有脱离文化而存在的价值观,也没有脱离价值观主导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维系的精神命脉。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自信及其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精神和灵魂的主导。文化自信不单是我们文化的自我欣赏与传承,也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交往中的他信,即我们的文化能够向世界输出并发生影响。尽管说,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以价值为核心内容的精神文化输出及其影响与之还不够匹配,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化程度,从而实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与正确坚持(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骥)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社会公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动力,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保证,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是引领多样化思潮和凝聚共识的有力武器,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今天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必须深度阐发传统文化内涵和有时代价值的内容,以高度自信的心态提升文化自觉,以创新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文化交流,以文化软实力奠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总之,我们要通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比较视野中的制度自信(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教授 林伯海)
制度自信来自于对制度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开放社会中的制度自信生成于对不同制度间的认知和评价比较。提高制度自信要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要在继承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在继承5000年文明史中,吸收前辈治理国家的制度精华;在改革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开放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正如高铁成为我们的外交名片那样,它体现了我们的制度自信,即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去创新;在创新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这一实践本身就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制度文明,也形成一种崭新的制度,这中间既有西方的元素,又有传统的元素,但更多的是现代的中国人的元素,是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元素的制度。
文化自信视域下我国意识形态的创新(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王永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而确立起来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政治原则和行动战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了创新和发展的伟大跨越,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自觉和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有机统一,既体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又进一步拓展了“三个自信”的广度和深度。总之,“四个自信”增强了我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和自觉。
爱国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表现(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胡大平)
“四个自信”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是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简单地说,就是爱国。爱国主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而尊重制度、生活方式、法治和相互尊重是其具体表现。文化作为灵魂和根子,是贯穿在理论、制度和道路之中的激情、创造和精神的凝结,反过来,它又是我们不断创造的持久的内在动力。反观中华历史,我们正是在这种辩证关系中,不断拓展和深化自己,从而创造辉煌文明成就的。就此而言,如果没有对自己理念的自信心、对自己制度的自豪感、对民族正在从事的伟大的自觉性、对同胞的信任和认同,文化自信就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今天文化自信成为热点问题是源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因为,文化不是抽象的理念,它凝聚在人们的感觉之中,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利益协调、价值共识与文化自信(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方世南)
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培植价值共识的精神家园,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表现出文化自信的本质诉求,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以价值认同为前提和基础的价值共识的理性认识基础上。
今天,面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我们必须以共享发展理念来构建共同富裕的利益协调机制,培育和形成反映社会各阶层利益最大社会公约数的价值共识,打造推动全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家园,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总之,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精神文化资源的充分认同、高度肯定,是国家、民族和政党的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上的依恋和心理上的归宿。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自信的政治逻辑(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健)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自觉选择,这一选择既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也有利于促进我国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它是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党努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完善其所坚持的政治制度,并努力将这种改革与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有机结合起来,目的就是要使体制变革和发展既有合理的价值追求,又能从创造发展的角度来完善和提升相应的制度,从而逐渐走出一条以不断提升制度的有效性来增强制度的合法性的制度建设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体现了我们对原有制度的坚持、维护与改革创新的统一,更激发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潜能,从而不断提升其制度的有效性,增强其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