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3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大会苏中区域专场在泰州举行。会议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与苏中发展”为主题,来自南通、泰州、扬州三市有关单位、高校、社会团体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和交流。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分别作了题为《对接长江经济带 推进跨江大融合》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与江苏发展新优势》的学术报告。
对接长江经济带成为苏中发展的“牛鼻子”
“江苏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江苏发展的梯度效应转化为对接优势,苏中是‘牛鼻子’”。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双传学在讲话中指出,苏中承南启北、滨海临江、风俗相近、人文相亲、自成一体。沿江地区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精华、引擎和希望所在,借力长江经济带,念好“融”字诀,做足“大江大海文章”,是苏中发展最大的比较优势。
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卢佩民在致辞中表示,苏中三市沿江近海,是江苏发展承南启北的重要板块,肩负着融合发展、加快崛起的重要责任。面对“十三五”时期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抓手,推进新型特色智库建设,着力凝聚各类社科人才,突出服务改革发展研究,不断增强政治性、针对性、创新性、超前性和协同性,以强有力的思想引领、理论支持和精神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树立“竞合”发展理念,促进区际融合发展
“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经济新增长点,但抢抓机遇必须以区际合作为前提。”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秦兴方认为,在现行体制下,由于竞争性地方政府的存在,使得区际竞争远远大于区际合作。为了在区际合作与区际竞争之间、市场规律与国家意志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需要将竞争性政府打造成为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政府,并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地区内部形成由区际竞争转向区际合作的路径。他表示,这种“竞合”的发展理念,应成为苏中地区利用“黄金水道”发挥“黄金价值”的应然选择。
与会学者以南通为例指出,地方发展的未来取向是主动与周边地区融通合作,实现共赢。南通市发改委综合处副处长李建波从策应长江经济带建设出发,提出南通应致力打好“五张牌”:“联运枢纽”、“融入上海”、“通州湾新区”、“民族工业”、“江风海韵”。发挥自身优势、联合融入周边区域对于南通乃至苏中地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南通市沿海地区发展办公室规划处处长杨晓峰分析梳理了南通沿海前沿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的现状特点,提出南通沿海前沿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可遵循“三板块五集群十五基地”的策略。这种策略对于推动南通更好服务和对接长江流域发展,尽快落地“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价值。
借力国家战略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与会学者表示,区域发展应主动对接、策应国家重大战略,借力国家战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以泰州为例,这里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要抢抓好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机遇,扭住关键节点,实现转型升级。”泰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景云祥提出,泰州市可扭住“医”这一节点,推进产业链向智慧医疗延伸;扭住“药”这一节点,推进产业链向智能制造延伸;扭住“养”这一节点,推进产业链向养生领域延伸;扭住“游”这一节点,推进产业链向智慧旅游延伸,打造沿江大健康产业集聚区,打造沿江经济带新增长点。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泰州实施‘港产城一体、以港兴城’面临重大机遇。”泰州市社科联原主席潘时常表示,目前泰州港存在港口布局散乱、岸线资源开发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这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障碍。应把建设区域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江海联运核心集疏区作为泰州实施港产城一体的重大战略目标,上下形成共识,加强规划引导,加快全面推进,加快推进泰州“四大名城”建设、特别是“港口名城”建设。
扬州市农调队队长、高级统计师钱利东结合扬州市的发展实际提出,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的策略,重点从互补互需、空间优化、开放思想、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重点推进。这一策略对于扬州深入推进“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寻求交通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融合,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此次会议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社科联主办,泰州市委宣传部、泰州市社科联承办。会议收到论文125篇,经专家评审,评出优秀论文42篇,其中一等奖6篇、二等奖12篇、三等奖24篇。
附:苏中区域专场主题发言专家观点:
对接长江经济带 推进跨江大融合(成长春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赋予了江苏发展新契机。战略的推进实施,有助于加快构筑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促进江苏提升江海港口功能;有助于促进江苏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新兴业态培育产业转型升级新动力;有助于强化江苏开放平台功能,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增创陆海双向开放新优势;有助于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江苏联动沿江其他省份建立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跨江大融合是江苏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必然选择。世界大江、大河流域的开发规律表明:江河两岸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推动并实施跨江、跨河发展战略,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江苏应将长江经济带战略与“一带一路”等战略联合起来,将 “跨江小融合”,拓展为促进苏中、苏北后发地区与上海、苏南、浙东等先发地区之间形成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跨江大融合”。
制定实施针对性政策,以跨江大融合推动建设新江苏。高标准编制“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建设规划,作为“一带一路”的交汇点,要依据独特区位,发挥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特色和优势,向西向东开放并重,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明确制定省内三大区域板块一体化对接国家区域新战略的任务清单,着力从省级层面协调推动解决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板块之间存在的行政分割和地区壁垒,切实减少优质资源严重浪费和地区政策“碎片化”问题,促进形成南北优势互补、协作互动发展格局。要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长江经济带战略与江苏发展新优势(顾为东 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围绕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五大发展理念,从大流域和城市群建设经济视角出发,通过长江水系将太湖流域、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流域、鄱阳湖流域贯穿为一体;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将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开放,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向西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北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处于重要战略位置。面临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江苏要以“四个全面”为引领、推动新江苏建设。当前,苏北、苏中、苏南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际产业分工处于中低端;资源环境约束与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面临诸多挑战。发展阶段和省情要求江苏必须把创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驱动力,把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决定江苏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
要抓住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起来的人力资源、财政实力、开放型经济、产业园区等先发优势,全面融入、支持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在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进程中,加大区域合作和更大范围集聚要素资源,推动江苏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江苏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体经济和精准扶贫,实现共同致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