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自觉与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
在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之际,由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共同主办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大会系列学术活动已正式开启,首场马克思主义研究综合论坛于2012年11月17日在河海大学隆重举行。本届学术大会的主题是“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中国现代化与江苏实践”,旨在通过举办学科论坛、学术聚焦、学会论坛、市县学术大会及高层论坛等17场系列学术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凝聚全省社科界的智慧和力量,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也藉此来纪念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50周年。其中,7场学科论坛分别是:河海大学承办的以“理论自觉与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综合论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以“协同创新、科学管理、人才强省”为主题的管理学论坛、盐城师范学院承办的以“沿海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经济学论坛、苏州大学承办的以“全球化视野下的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为主题的法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东南大学承办的以“艺文明心、史鉴未来、构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文学历史学与艺术学论坛、江南大学承办的以“幸福江苏与人的现代化”为主题的教育学哲学与社会学论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以“三创三先、时代担当”为主题的青年学者论坛。
本次马克思主义综合论坛的主题是“理论自觉与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颢瀚、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德海、社科联党组副书记汪兴国、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朱拓、河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济干等出席了开幕式。在首场马克思主义研究综合论坛上,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朱拓致欢迎辞;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颢瀚在开幕式上指出,在时代发展的征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肩负着引领文化精神和塑造人的灵魂的重大使命,要有清醒的理论文化自觉、坚定的理论自信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继续结合中国实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应用研究。来自全省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生300多人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河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济干主持。
开幕式结束后,江苏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平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委副院长顾钰民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王南湜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正东教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余达淮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任平在“走向‘后中国特色’的中国化:中国道路与中国价值的出场意义”主题报告中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倡导“文化自觉”的划时代意义,不仅在于宣告我们需要创造与“中国道路”相应的“中国价值”,而且在于宣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中国特色”时代的来临。“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不仅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国化创新成果,更具有溢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普遍意义。立足“矛盾特殊性”和“中国语境”是“中国特色”时代中国化辩证法的理论旨趣;着重“矛盾普遍性”和“世界眼光”是“后中国特色”时代中国化辩证法的必然旨归。用“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自立于世界发展之林、文化之林,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更是世界期待中国贡献之所在。
顾钰民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时代发展”主题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针对传统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私有制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公有制不具有动力和效率的结论。现实中的公有制和私有制已经发展到了现代形式,其特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应该以今天的实际为依据,对现代公有制和私有制作出新的分析和判断。现代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发展,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
王南湜在“卢卡奇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报告中指出,卢卡奇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哲学思考在理论上的得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道路上不能绕过的话题。不仅如此,他的思想还是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令人纠结的存在。这不仅体现在一些迄今为止仍有人对他的严厉批判与另一些人对他的辩护上,更体现在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比重及其关系的争论上。总之,卢卡奇已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我们心中的一个难以消除的纠结,我们既苦于未能真正走近卢卡奇,又苦于不知如何真正超越卢卡奇,或者说,我们的纠结正在于尚未真正接近他的时候,却又不得不谈论如何超越他。此情此景,诱导着人们总是得说点什么。当然,身处纠结之中的人很难以一种“事后”或“旁观者”的眼光看此问题,或许只能是借此抒发一下心中的感受,以引起人们对这一事态的关注。
唐正东在“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语境中的基本意义”主题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或社会分析理论时,不应该被西方左派学界的一些时髦概念所迷惑,而应该在学术路径的选择上具有方法论自觉。而一旦意识到这一点,那就肯定不会像一些西方左派学者那样,轻易地得出历史唯物主义已经过时的结论了。
余达淮在“理论自觉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关怀”主题报告中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马克思“个别语句”的“在场”与“精神实质”的“遮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理论后果,那就是以抽象的教条来取代具体的理论批判和现实关怀。自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直面现实生活、回答时代问题就成为一种理论天职而被哲学地表达出来;作为一种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中创新、发展着。因而,立足中国当前现实问题,并积极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回应,就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呼吁理论自觉的内在要求。当我们将目光转向马克思那里去追溯马克思当年的思想成长历程并审视他思想成熟后对于自身理论的合理定位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与现实关怀之于分析和认识今日世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再一次凸显出来,为探寻今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路径供给着不可替代的理论营养、话语支撑和思想资源。
下午,大会分理论自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等三个分会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理论自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会场,来自江苏各大专院校的许冠亭、吴静、叶超、陈良斌、刘琳、吴翠丽、尤春媛、顾建红等,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当代价值、整体性、政治伦理、政治经济学、社会正义等主题展开讨论。许冠亭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要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和劳动者报酬偏低问题,既应坚持又要深化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重视知识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重大作用,树立尊重劳动观念,并尝试性地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刘琳认为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表达以劳动解放为核心的政治正义论,形成了其独特的“经济—政治”政治伦理思想阐释范式,在这种阐释中汲取理论创新资源来处理市场正义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以在民生改善基础上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和谐。李佳在其发言中认为,马克思运用了“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的方式来阐述社会正义思想,同时通过对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描述来展现超越正义的社会形态,认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对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社会正义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在“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会场,来自省内外院校的卢继元、李宁、温兆标、张雷、张 振、王家忠、李觐、刘学坤等,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代化、中国特色、意识形态问题、文化先进性问题、公平正义等重大问题进行讨论,还对一些具体问题如改革问题、民本问题、民生理论、党建工作等具体问题作了主题发言。卢继元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理论自觉和自信。李宁认为,建国后三十年“儒学”研究的内容和特点体现了一种新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确立在当代中国释放出的极大政治和文化影响力,对这一问题的梳理和反思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温兆标认为,毛泽东传承、实践并拓展、创新了马克思的社会跨越发展理论,从而开启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避免重视制度跨越而轻视生产力跨越等思维局限。张振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面临着许多困境,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党、责任型政党、法治型政党、学习型政党等执政伦理,这将对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合法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王家忠从政治主体、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层面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进行了解读,认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是与其推进法治建设进程是同步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分会场,来自江苏各大专院校的陈继红、王永益、刘朝武、刘振亚、陈建、侯勇、陶林、虞卓等,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展开理论层面的探讨,还在实践操作层面就思想政治教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实践教学、高校德育、公民道德等众多方面进行了讨论。陈继红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提出了该研究方向的三大论域,研究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并提示该研究方向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向,表现了对该研究方向未来发展的衷心期待。王永益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公共性和差别性两个特征,认为以公共性和差别性及其衍生出的竞争性和自觉性来考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可以将其划分为萌芽期、蒙昧期、觉醒期和形成期。刘朝武认为,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超越发展,是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题,因此需要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超越发展战略,以解决其超越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侯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化是其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价值自觉进程,要从文化来源、文化内核、文化表征等方面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化文化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化要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主流,借鉴西方优秀文化,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在“中西马”文化生态中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化觉解。
此次论坛是江苏省社科界在十八大胜利闭幕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也是历年来江苏省社科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综合论坛所到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