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会长专家谈
丁宏:探索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8-18 | 信息来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丁宏:探索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新模式

新华日报 2025-8-12 思想周刊

作者简介:丁宏,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自贸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江苏省政协社情民意信息特邀专家。南京市第六届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2层次人才,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方案主要起草者,省政府指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指导专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研究;发表CSSCI及《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党报党刊重要理论性文章80余篇;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5次,及其他省部级奖项多次。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城市人口密集、流动性高、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复杂,对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带来严峻挑战。无锡江溪等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率先开展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探索,为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先行先试探索道路。我省应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城市发展规律,为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江苏经验”和“江苏方案”。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加快推进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已迫在眉睫。坚持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能够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在正确轨道上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南京鼓楼发动红色楼栋长、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社区党员先知先议先行,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小区安全治理效能。无锡江溪形成党建引领小区善治“五维工作法”,实现党建引领小区善治成果普惠延伸。
推进多元协同共治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力争矛盾纠纷在基层实质性化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目标与价值体现。徐州贾汪组织女子调解服务队,充分发挥其“专业亲和”优势和网格员“吹哨”预警作用,用“柔力量”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硬实力”。无锡江溪探索“四有”矛盾化解路径,引入“伯渎善治”工作室,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发挥矛盾纠纷源头预防作用。
深化网格精细治理提升末梢服务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南京建邺对城市社区网格进行细化,执行“不统一时间、不固定点位、不常态坐班”的“三不”弹性工作制,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真正触达居民。苏州常熟聚焦“网眼过大兜不住、人少事多管不好”问题,进一步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
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优化智慧治理效率。应用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是当前应对社会治理复杂挑战、破解传统治理效能瓶颈、提升公共服务精准度的必然途径。苏州工业园区创新打造“星骑士”平台,将“治理问题‘随手拍’”、骑行绿色通行证等功能进行一体化设计,将外卖骑手群体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无锡江溪打造“智慧治城”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构建起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的智慧治理体系。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资源下沉夯实基础、多元共治激发活力、技术赋能提升效能,为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江苏方案”。
一是探索推行“多格合一”,构建党建引领下的高效治理网络。只有真正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治理全流程,才能构建起更具韧性、更有效能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络。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组织架构,探索推行“多格合一”,实现各类网格职责功能融合,将党组织延伸至治理最末梢,破解大城市“治理半径大、服务精度不足”难题。结合综合网络设置,加强“嵌入式”党群服务中心(站)建设,全面延伸党组织的“红色触角”,打造党建工作和多方资源联动融合共享的现代党群服务阵地。
二是加快推动“四权下放”,打造多元协同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议题设定权、方案审议权、过程监督权、效果评价权下放的意义在于打破“政府单打独斗”模式,实现对“多元协同共治”治理本质的回归。更加注重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治理等基层自治体系建设,动员整合志愿者、社会组织、基金会等多元社会力量,以社会化治理激发释放基层社会活力,弥补并克服过度行政化治理的缺陷。用好“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工作方法,让治理决策更加贴合民意,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三是坚持突出“预防在先”,推广新时代矛盾纠纷化解江苏经验。我省在全国率先就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进行立法,在法律支撑保障下,继续深化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矛盾纠纷全链条治理体系。全面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规范化建设,强化联勤联动,更好实现及时响应。实行“每日走访、每周汇总、每月研判”,加强“早发现、早识别、早介入”,建立“吹哨报到”常态化排查机制,搭建全周期分层逐级化解链条。对矛盾纠纷化解效果开展第三方评估,倒逼矛盾化解质量提升。
四是数字赋能改造工作流程,用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增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现代科技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增强社会治理整体性和协同性。统筹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建设,用好“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等平台系统,加快现有系统向智慧治理迭代升级,实现各类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加强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发布数据共享“负面清单”,开发设计“去专业化”的基层界面,切实减轻基层工作人员“指尖上的负担”。实现敏感数据“可用不可见”,构建开发与保护平衡的长效稳定机制。
五是完善“选育管用”链条,加强基层治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建立“需求清单”与“人才清单”对接机制,对高校学生、退役军人及其他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通过定向招录、人才引进等方式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实施“导师帮带制”,指定经验丰富的优秀社区工作者与新入职人员结成对子,促进帮带对象快速成长。完善人才队伍职业发展规划,打通社区工作者晋升渠道。建立“能力—需求”动态匹配机制,实现人岗精准对接,最终提升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

(来源:新华日报)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