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闻
省社科联召开“中华文明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7-12-25 | 信息来源:

省社科联召开“中华文明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座谈会

    2017年12月22日,江苏省社科联主办、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中华文明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座谈会在南京召开。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研究员,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徐宁参加会议并致辞。省内外3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展开研讨。会议由江苏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汪兴国主持。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2月和6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就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江苏应该如何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

    刘德海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是一项以文化为基础内涵的系统工程。要深入研究和发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凝练运河文化精髓。做好大运河文化普及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做好大运河文化知识的传承和传播。

    徐宁强调:大运河江苏段建设的目标是建成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大运河江苏段始终是中国大运河的核心地带,运河沿线人民对大运河有着深厚情感。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要以科学的研究为前提,做好文化普及工作,广泛传递人民对大运河的深厚情感。

    葛剑雄指出:应当注意区别大运河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官商勾结、腐败奢靡的文化糟粕,弘扬全国一盘棋、服从中央的大运河精神。文化自信不可脱离文明互鉴,应学习意大利等国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的经验,因地制宜注重保护大运河江苏段“活的遗产”,避免一味扩建重建。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筹建负责人王健不赞成把腐败奢靡的文化糟粕归入大运河文化,因为大运河漕运中滋生的腐败现象根源在当时的制度,而非大运河本身,不能视为大运河文化。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提出:古代的大运河是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血脉通道、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要道、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交流通道、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的物流大道。当今的大运河是新型文化产业的兴盛带、特色城镇乡村的景观带、生态文明的网络带,是现代中国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创新中心的廊道所在。当今的大运河文化带是传统优秀文化富集带和传承发展带,不是单一的保护带,不应只重保护,不重视传承发展。

运用历史唯物论方法 综合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葛剑雄指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议题很宏大,应当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综合考虑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建设要求等,不能仅仅从历史方面考虑,也不能夸大历史或任意想象历史。

    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统一和首都的安全,保障首都和北方边疆的粮食供应。但为实现此目的,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方面,为实现京杭大运河通航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如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在大运河山东段提升水位40米。另一方面,京杭大运河打通了五大水系,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治理弊病。打通水系后,水文灾害也连通了。

    因此,今天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应恢复大运河全流域通航,应当算好经济账,避免对大运河文化旅游无效益、不可持续的开发。应当鼓励研究人员加强综合性研究,讲真话,发现问题和风险。

    王健强调:大运河的功绩比其弊端要大得多,水运比陆运花费少得多,在谈论大运河利弊时应当注意定量分析。大运河对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沟通交流,对国家政治格局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范金民认为:大运河是中国信息文化传播、南北物质运输的最重要的渠道。要汇聚大运河研究人才,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智慧,全面收集整理资料,重视国内外人士对大运河的原始记录,深入开展研究。可重视对大运河与海运发展关系、大运河与首都发展关系、各个时期大运河安全性等问题的考察。

    淮阴师范学院教授张强坦言:运河具有两面性,作为文化遗产,应加以保护,看到其积极意义。

    江苏省文化厅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超指出:大运河原本的功能是航运,目前提大运河建设,主要不是要恢复航运功能,而是要展现文化功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要处理好扬弃问题。进入新时代,文化的地位作用应提高,要提升其重要性,凝聚人心,体现价值,产生效益。运河文化产品的开发要抓住精神实质,真正结合当地老百姓现实生活做文化带建设。

    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处长王明珠表示: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应运用辩证思维、唯物论去把握。要开拓国际视角,加强理论视野开阔性。抱着科学研究的态度,加强综合研究和观点交锋。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回应时代需要和实践课题。坚持问题导向,理论创新的起点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应深入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四个自信”的关系、大运河文化研究对文脉研究的作用、大运河文化带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新时代的策略和路径等问题。

聚力共建新时代江苏大运河文化带

    徐宁介绍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的构成和工作规则,强调要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系,更好服务大运河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推进新时代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刘德海介绍了江苏省社科联通过委托研究、课题立项和智库平台等支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近一年的主要成果有:委托撰写的《江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考》得到省级领导批示;立项资助的“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课题组组织了沿大运河8市历时15天的深入调查,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以江苏省智库研究与交流中心为平台,组织开展了12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课题研究,并形成了系列报告。省社科联将在引导加强基础研究、提供决策咨询、传承普及大运河文化和汇聚研究队伍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王明珠提出:江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一是应把握江苏在整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定位和标准;二是应研究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区域如何界定,大运河发展和整体区域发展战略关联,比如与“1+3”功能区战略的关系;三是要围绕“三个长廊”形成江苏的统一标志;四是要进行活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世界运河文化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智慧;五是江苏沿运河各市应当强化协同研究和建设,更好地实现特色开发和整体推进的目标。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洪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