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生态文明与绿色江苏”研讨会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会议由《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李静研究员主持。《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金晓瑜研究员致开幕词并作会议总结。十多位江苏省内的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与绿色江苏”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南京农业大学周应恒教授指出:“生态文明”是中国“五位一体”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过去的高速发展带来很多环境污染和破坏。迈向全面小康的中国人迫切需要健康、环保、有品质的生活。江苏“两聚一高”战略包含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环节。江苏的经济转型既要看重新经济,也要看重与环保、人民健康生活需求息息相关的传统产业。农村建设应该着力开发乡村的旅游价值,保护和开发青山绿水村舍。这对“绿色江苏”和“美丽江苏”建设意义重大。
南京师范大学姚亦峰教授指出:总体来看,中国的乡村建设缺少审美规划。审美规划是非功利的、隐喻式的,其深层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乡村审美功能是最重要的布局规划原则,实用功能居于次要位置。文化是审美空间建构的驱动力。从区域大尺度规划角度来看,区域地理格局应当具有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作用;从镇域中尺度规划角度来看,大面积农田景观应与村镇格局协调;从乡村建筑小尺度规划来看,建筑设计应与自然空间相融合,传承中国古代乡村规划素雅含蓄的美丽传统。
江苏省社科院丁宏研究员指出:江苏的“富民”战略不仅包含使人民富裕,也包含增加人民的生态福祉和开拓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模式。近几年,江苏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较丰硕,但也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空气质量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第二,江苏人均环境容量小,土地的工业负荷高。第三,江苏土地开发强度过大,人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低,与绿色发展目标差距大,且逐年恶化。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应突出六个方面。第一,建立适应江苏省情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第二,强化生态红线保护和生态补偿,遏制江苏省生态空间缩减趋势。第三,突出问题导向,解决江苏生态建设的突出短板。第四,打造江苏绿色发展版的工业4.0,提高绿色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第五,引领消费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第六,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建立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江南大学吴林海教授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在于加强政府治理。政治生态是生态文明的保证,在此方面要加强公众参与和新闻媒体监督。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工业生态,更要重视农业生态。有研究表明,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超过工业。农业生态具有全局性影响。农业生态不搞好,整个食物链的安全都得不到保证,与之相关的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也无法有效推进。
无锡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军教授指出: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有必要进行反思。第一,环境治理的效率不够高。第二,迁走化工企业的政策不如就地转型升级政策好。第三,绿色发展的手段应更全面,把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社会手段、自然手段结合起来。
南京农业大学季中扬副教授指出:工业文明过度强调物质生产,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生态文明应当重视城乡之间的和谐关系建设。休闲农业建设是加强城乡和谐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重视文化遗产资源和艺术资源的深入发掘。在缺乏文化遗产资源的乡村,“艺术乡建”的开展能够制造新的文化资源,满足消费者的文化旅游需求。
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刘翎秘书长指出:为建设生态文明,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制定实际有效的措施,加强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并可以借鉴和学习日本等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国民意识也有待提升。中国人应当以理性和谐的思维审视生活和环境,控制过度消费的冲动,摆脱奢靡攀比的不良风气。
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张焕发副秘书长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应加强国际宣传。第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宣传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认同和理解。第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宣传可以强化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宣传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创造和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宣传应当设立和扶持国内国际的专门机构和论坛。
江苏省社科联方心清研究员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应当是相互支撑的关系。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保障民生,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民生。在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应从经济理性转向生态理念。江苏的美丽乡村建设应当因地制宜,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突出地域特点和优势,发掘人文内涵,向精细化、精准化、优质化、创新化方向发展。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