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2日,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在宁召开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学术交流会暨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双传学,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汪兴国出席会议并讲话。我省著名经济学家顾松年、沈立人等应邀参会。王霞林、沈立人、何干强、徐元明等在会上做了学术发言。研究会会长王霞林还以“面向实践、服务实践”为题,报告了研究会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学术成果和经验体会。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3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究会副会长、原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钰主持会议。据悉,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今年将与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合并组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
双传学部务委员在讲话中对省邓研会19年来坚持研究的执着精神和突出贡献表示感谢,认为省邓研会的学术研究很有建树、学术成果很有影响、自身建设很有成效。他还就继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提出了三点希望:一要继承省邓研会的好传统,勇担社科强省建设重任;二要坚持问题导向,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三要加强学会建设,放大江苏社科界学会品牌效应。
汪兴国副书记指出,过去的19年中,省邓研会在学术研讨活动、学术论著出版、决策咨询服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始终坚持老中青结合,以课题带队伍,注重培养青年研究人才,为我省社科类学会、研究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他希望省邓研会的全体会员特别是核心研究团队以即将组建的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为新的契机,在更广阔的研究平台上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作风,融会贯通、深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江苏“两个率先”作出新的贡献。
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王霞林首先以《小康社会思想谱写中国梦的光辉篇章》为题做学术发言。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与中国梦的辩证联系。(一)小康社会思想描绘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1.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邓小平于1979年12月接见日本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之家”的概念来描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二十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邓小平在1983年春到苏州调研后充实了对“小康”的思考,他于1984年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2.确定现代化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他的“三步走”战略构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邓小平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思想,规定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3.小康社会思想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定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二)小康社会思想在苏南地区获得了成功的实践。2013年,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市的苏南地区,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指标,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说30年前苏州人民的生动实践引发了邓小平的深层思考,丰富了“小康思想”的内涵,形成了“小康社会思想”,那么30年后的今天,苏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在苏南地区的成功实践。具体地说:从“异军突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小康社会思想的最好验证;从城乡联动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具有苏南特色的小康社会之路;从小城镇崛起到新型城镇化,是小康社会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实践。(三)小康社会思想续写了中国梦的新篇章。深入研究苏南经验,不仅可以理解小康社会思想的精髓,而且能够在小康社会思想的引领下续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演进;聚焦目标,狠抓发展,以人民群众的富足安康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要务;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研究员沈立人以“践行邓小平理论,实现复兴中国梦”为题发言时,首先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功绩进行了评价。他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了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现实化;“三步走”战略是邓小平理论的具体化。他在谈到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和发展时指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治国治党的许多重要思想都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的重要思想,都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市场繁荣,群众生活改善。但与此同时,党的建设和社会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并颁发《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践行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又一大手笔。他认为,江苏是邓小平理论实践的重要基地,江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要争取两个“率先”,是对邓小平战略部署的积极响应和自我鞭策,江苏的全面深化改革,要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全面展开。
何干强教授以《“第二个飞跃”:农民奔共富的必经之路》 为题做了发言。他对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第二个飞跃”的战略思想进行了解读。首先,“第二个飞跃”战略思想的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党通过组织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在农村建立起土地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应用与发展。其次,“第二个飞跃”战略思想是改革以后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经验的思想结晶。我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后出现了“固化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淡化否定集体统一经营”的观念。根据这样的实践,邓小平形成并提出“第二个飞跃”的战略思想。再次,“第二个飞跃”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各地农村目前出现的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说明“第二个飞跃”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农民切身利益,成为广大农民奔向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最后,他强调要提高贯彻“第二个飞跃”思想的自觉性。要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重温并深刻领会“第二个飞跃”的战略思想,积极带领农民扩大集体土地所有制的统一经营权,努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徐元明研究员作了题为《践行邓小平“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思想 》的发言。他对江苏人民走“先富后富、共同富裕”道路的实践进行了回顾。一是坚持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二是坚持邓小平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让占有优势的苏南地区率先发展、率先致富,同时推动南北对接,带动苏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区域共同协调发展;三是依托江苏经济领先优势,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四是坚持邓小平“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是共同富裕的保证”的思想,多途径多形式发展集体经济,一批村(社区)率先实现本区域范围内居民的共同富裕;五是把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弱势群体。同时,他总结了江苏人民践行邓小平“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成效的启示,包括: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要更多地关注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凝聚力的关键;缩短共同富裕进程需要深化改革,创新制度。
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积极组织广大会员撰写理论文章,这次提交大会交流的论文还有:南京市委党校周直的《邓小平引导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江苏省委党校彭安玉的《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及其伟大意义》;河海大学王集权、连俊山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伦理价值诉求》;泰州市吴千里、王龙的《邓小平的群众观及其启示》;省社科联征汉文的《按邓小平的本意阐释其“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之探讨》。
(省社科联研究室 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