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主办,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承办,苏州石湖智库协办的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九届学术大会青年学者专场在苏州举行。会议围绕“跨学科视野下的青年学者学术成长”专场主题,畅谈如何为青年学者选域定向、创新方法以及成果赋能。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出席会议并讲话,苏州市社科联主席顾万勇,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温贻芳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峻主持开幕式。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在讲话中指出,此次青年学者专场以“跨学科视野下的青年学者学术成长”为核心议题,契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十五五”规划对人才发展的部署,是凝聚青年力量、共促社科繁荣的契机。跨学科融合是学术创新核心驱动力,青年学者需锚定大局,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将研究与国家战略、江苏需求结合;要创新方法,打牢本学科基础并跨界学习,善用AI等技术;需深化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省社科联通过立法保障、搭建平台等举措支持青年学者成长,希望青年学者以大会为契机,成长为江苏社科事业中坚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智慧与力量。
苏州市社科联主席顾万勇在致辞中表示,当前苏州正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产业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支撑、思想引领与决策参考。青年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希望青年学者筑牢理论根基、潜心问道,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时代之问,强化成果转化、实现人生价值。
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温贻芳在致辞中首先介绍了苏州职业技术大学的基本情况,她表示离开人文精神,技术可能迷失方向;缺乏社科思维,创新可能失去温度。哲学社会科学对塑造学生价值观、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视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知”的学问,更是“行”的智慧。
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在《科学、人文、人生》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文史”并非仅指文学和历史,而是泛指所有传统人文学科,古代无现代学科分类,《四库全书》经、子、集三部均可归为“文”,如今相关期刊也涵盖整个人文领域。他表示人文学科含科学与人文两部分,涉及的事实、文本等属科学,有唯一答案且可验证;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评价及精神层面属人文,无唯一答案。他认为“新文科”未明确“新”之所在,所以科学与人文应相互尊重结合,而非打破界限,且科学内部因细分难“打通”,人文本身是整体无需人为“打通”。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世南在题为《从科研角度和青年学者谈成才成长之路》的学术报告中表示,青年学者科研成才需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选准方向深耕。以他自身为例,他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两大关系长期研究,成果贴合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等国家需求。他强调提升科研质量要处理好五大辩证关系:慢为快基,慢研细究与抓热点抢机遇结合;知识广度与深度并重,多领域涉猎且深耕核心方向;既要“坐冷板凳”钻研经典,又要“脚底走热”深入基层调研;依托团队协作,共建学术共同体;立足本土实践,同时推进国际文明互鉴。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钟宁桦在《多维大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赋能的宏观经济预测和金融风险监测》的专题报告中指出,解决宏观经济预测与金融风险监测的复杂问题,需突破传统研究局限,依托多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学科融合创新。他表示,经济金融领域数据量远超工科,研究系统因“人的动态行为”更复杂,青年学者需拥抱社科与数据科学、AI的交叉融合,聚焦成果转化,让研究从论文落地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决策的实用工具。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胡小武在题为《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的学术报告中指出,“青年断亲”成为当下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该现象并非青年个人选择,而是城镇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结果:经济独立削弱亲缘互助需求,跨地域流动加剧空间隔离,都市生活内卷导致“无闲暇社交”,互联网原子化强化线上沉浸,叠加催婚、财产矛盾等负面亲缘体验。断亲并非永久趋势,随着青年步入立业成家、为人父母阶段,家庭责任将推动亲缘关系重构,亲情作为人类共通的精神归宿,存在唤醒可能。
下午,专家学者与入选论文作者代表们分别在文史哲分论坛、教育学与社会学分论坛和经济学与管理学分论坛同步进行研讨交流。闭幕式上,刘西忠为入选优秀论文作者代表颁发证书并作总结发言。
本次专场会议共收到论文150篇,经专场学术委员会评审,共评出优秀论文40篇。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论文作者代表等共计118人参加会议。
(作者:韩毅 校审:王淑芬 部门:省社科联组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