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10月25日,“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座谈会在南京举行。会议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变迁研究会、南京邮电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学部委员工作室、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承办。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社会变迁研究会会长、副会长、副秘书长,江苏社会学界专家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加快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创新路径。在座谈会开幕式上,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郭宇锋、社会变迁研究会会长李友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杨典先后致辞,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讲话。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主持开幕式。
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郭宇锋
郭宇锋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座谈会是全国社会学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场生动实践,也是一次推动社会学自主创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盛会。南京邮电大学以“大信息”学科为底座,系统推进“信息文科”和“AI+文科”交叉集成,着力用中国实践滋养中国理论、以中国经验贡献世界社会学。他强调,社会学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提高理论自信与原创能力,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变迁研究会会长李友梅
李友梅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未来五年发展擘画蓝图,社会学界要锚定“自主—创新”,在理论阐释、经验总结与话语建构上展现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基层治理、社会心态等重大议题,形成原创性、前瞻性研究成果,打造具有标识度的学理创新与政策建言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
杨典提出社会学在新时代应担当“四个角色”:做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者、社会政策的建言者、社会风险的预警者、社会文明的推动者;并强调坚持问题导向与学理自觉统一,在中国经验中提炼可解释、可传播、可对话的概念与理论,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学术支撑。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
曲福田在讲话中强调,江苏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策源地与理论生长地,要把江苏打造为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点与实践点。围绕社会治理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数字社会转型等重大议题,推进“学科—学术—话语”一体化建设,形成原创性、引领性、标识度成果;加强省内外协作,建设高水平智库与多层次传播体系,贡献“江苏样本”“江苏力量”。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
张新科在主持会议时表示,立足中国经验的知识创新,正在为全球社会学贡献独具魅力的中国方案。全省高校、社科类学术社团及各类社科研究机构,要将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的生动实践,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陈光金研究员,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教授分别主持会议主旨发言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社会变迁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级岗教授李友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江苏社科名家宋林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田毅鹏,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会长文军,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等专家学者依次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陈光金研究员,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教授分别主持。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
李培林认为,“十五五”时期是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他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三阶段历程,系统分析了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城乡关系等方面的结构性变化,强调“民生建设”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十五五”时期要特别注重夯实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统筹发展和安全。同时,他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要系统学习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工作的重要思想,使其实践化、体系化,扎实推进阐释中国新发展理念、新发展实践、新发展机遇的新发展社会学。
社会变迁研究会会长李友梅
李友梅从理论到实践阐述构建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她以“新公共性”概念为例,批判性地反思西方理论在解释中国社会整合时的局限,提出要从中国实践中提炼新的理论概念。她强调五个重点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经验为基础、深刻认识党的领导作用、强化思想与行动自觉、加快理论范式创新、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社会科学开放发展。她指出,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于以实践为依据、以理论创新为驱动,实现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统一。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宋林飞
宋林飞系统梳理了费孝通先生关于现代化的思想与学术贡献,提出其十个标识性概念——工业下乡、乡镇企业、小城镇、苏南模式、城乡协调、工业反哺、志在富民、天人合一、文化自觉和美美与共。他指出,这些理念构成了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源泉,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实践创新的社会学精神。宋林飞强调,传承费孝通学术思想并在新时代加以发展,是推动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
杨典从国际比较的视角阐述了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指出知识体系本质上是一套意义阐释系统,中华文明在古代阶段拥有自主的知识体系,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在现代阶段也完全有能力建立自主强大的知识体系,创造辉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他提出要系统梳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社会学标识性概念,坚持“两个结合”,在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实现理论自立与话语创新。同时,他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社会学知识生产中的创新应用,展示了构建数智化社会学研究体系的探索实践。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田毅鹏
田毅鹏聚焦东亚经验对新发展社会学的启示,指出东亚经验突破了西方经典发展理论的局限,提出了“并联式”“压缩式”现代化等新概念,重写了传统与现代、依附与自主的关系。他认为,发展型国家、有为政府、社会转型、乡村振兴等东亚经验为构建新发展社会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值得系统总结与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
文军提出要超越传统“内生—外生”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构建“新内生发展”理论。他强调,新内生发展以整合性视角为特征,倡导社区赋能、上下联动、内外共生,通过合作吸纳、自组织作用、资源优化和跨地域网络,在国家与乡村间建立互惠关系,形成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从而推动乡村社会学与发展社会学的理论创新。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
陈云松从数智时代的方法论创新角度探讨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出“四重自觉”: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和方法自觉。他从“大历史观”“大中国观”“大学问观”三重维度,阐述新时代社会学研究的格局与使命,并提出要培养“数智想象力”的八种思维方式,为推动社会学方法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具体路径。
与会者一致认为,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实践,坚持人民立场与国际视野相结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与民生关切,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与高水平智库产品;以本次会议为新起点,持续推进交叉融合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社会学的解释力、影响力与传播力。
(转自“理论之光”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