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共同主办,省社科联学会部、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承办的省社科界第十九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为江苏挑大梁汇聚社会组织力量”主题,通过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两个环节,聚焦理论热点、跟踪实践前沿、交流最新成果。
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路贵斌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学校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科发展特点,以深耕细作厚植社会科学研究根基,以学科交叉创新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以决策咨询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国防教育与国防动员、数字经济与知识产权治理、语言信息与智能处理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有组织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学校将深入学习宣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突出“国防底色、工信特色”,进一步巩固学科特色优势,进一步推动“理工文交叉”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培育AI时代知识生产新的增长点,持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贡献更多南理工智慧和力量。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社科类社会组织聚焦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在理论创新、学术交流、资政育人、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为江苏社科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社科类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当前,江苏正处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攻坚期”、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的“黄金期”、社会治理与民生改善的“深化期”。希望全省社科界工作者始终牢记“为人民做学问”的初心,把研究方向对准江苏发展的“主战场”,把学术成果用到解决问题的“第一线”,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让社科智慧真正服务于江苏高质量发展。
在大会学术报告环节,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原总经理,南京出版社原社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卢海鸣作《别样的南京》学术报告。他从“名号之都”南京切入,梳理冶城、金陵、建康等70余个名号背后的城市发展脉络。南京的名号变迁史,就是一部南京城市发展史,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他聚焦南京传承中华文明的关键作用,从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族南迁带来的文化融合,到《世说新语》《昭明文选》《文心雕龙》《红楼梦》等的文学辉煌,再到南朝陵墓神道石兽所代表的艺术成就,清晰展现南京作为文化枢纽的历史地位。他回顾了从签订《南京条约》到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的百年荣辱,深刻阐释这座城市“与民族患难与共、休戚相关”的独特意义。
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科研院副院长、教授李千目围绕“智改数转赋能江苏制造业发展”主题作学术报告。他以江苏制造业发展实践为根基,聚焦全球产业技术革命趋势,深入剖析了数字化转型“让数据有效流动”、智能化改造“以数字驱动创新”的核心逻辑。报告引用天合光能、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案例,生动呈现了江苏的智改数转特色实践。他认为,江苏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攻坚性的重大工程,当前在提升产业链水平和保障供应链安全性的同时,要通过建立全过程全周期创新生态链,打通江苏智造与上海强大金融、浙江数字经济、安徽新兴科创之间的合作通道。加强智能制造对各市地标性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在大会学术交流环节,南京市人大社会委办公室主任管驰辉、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研究院讲师邵文君、南京邮电大学讲师张慧、省国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肖凡分别围绕“嵌入式协同:国家与社会关系治理的新范式”“社区治理创新与重心偏移”“孩次异质性视角下的女性低生育意愿提升路径”“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智能评价模型研究”等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主持会议。全省社科类社会组织代表、优秀论文作者代表等共计15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收到论文147篇,经专场学术委员会评审,共评出优秀论文39篇。
(转自“理论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