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闻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宁召开

发布时间:2025-08-29 | 信息来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宁召开

2025年8月26日上午,全省历史学界“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大学、省社科院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宁召开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在致辞中表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近些年来,由于历史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广大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观越来越明晰,历史研究的内涵和边界拓展越来越宽广,历史学领域专家学者的成果越来越丰富。衷心希望有更多历史学者和其他行业领域的人士加入进来,共同挖掘抗战历史,讲好抗战故事,为抗日战争研究成果的宣介教育和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构建作出贡献。
开幕式由省社科院副院长陈爱蓓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院长王剑,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峰,省社科院副院长王月清,省历史学会会长朱庆葆等主办单位领导也先后致辞。
上午的主旨演讲由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教授主持,省社科院历史所孙宅巍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吴景平教授、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宋志勇教授、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世华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贺江枫教授等五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孙宅巍以《记忆与坐标:南京在全面抗战中的历史定位研究》为题作报告,他围绕南京在全面抗战中的历史定位,以“团结凝聚之城”“首都浴血之城”“苦难抗争之城”“暗夜搏击之城”“胜利重光之城”五个关键词,概括了南京在全面抗战中的历史价值。吴景平的报告题目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他从法西斯轴心国的酝酿成形、中国为抵御日本侵略而积极寻求国际协作与外援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卓著功勋的历史过程。宋志勇以《战后八十年再论日本的战争责任》为题作报告,他从消极回避的日本政府、勇于担责的进步力量、拒不认错的右翼势力、国民受害者意识的固化四个层面,对战后八十年日本战争责任进行了再探讨。高世华的报告题目是《战后东亚与美国“太平洋战争史观”》,他认为,1945年12月美国在日本发布《太平洋战争史》一书,书中宣传的“美国中心主义”史观,构成了美国二战史观中有关亚洲战场的内容和叙事模式,影响至今。贺江枫以《卢沟桥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决策的展开》为题作报告,他认为卢沟桥事变并非偶发,唯有洞察事件背后盘根错节的动因,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卢沟桥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决策的展开。
下午,与会人员分成四个分会场展开讨论和交流。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梁晨教授主持了闭幕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教授作会议总结。
本次研讨会由省历史学会、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省社科院历史所、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日报、现代快报等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作者:张慧卿、陈朝斌        校审:鱼雪萍        部门:省社科联学会部)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