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至22日,由江苏省社科联主办、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江苏高校社科工作研修活动在南京举行。本次活动以“人工智能赋能社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省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全省各有关高校(社科处、科技处)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等150余人参加了研修活动。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在讲话中指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五年,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时代新局,举旗定向,在巩固思想根基上展现新担当;咨政启民,在服务发展大局上作出新贡献;创新驱动,在激发内生动力上构建新格局;总结经验,在“十五五”谋划发展上展现新作为,以务实的作为和过硬的本领谱写新时代高校社科联建设新篇章。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田一聚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近年来,学校在推动专业转型升级、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助力“职教出海”、促进高校社科联内涵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此次研修过程中能够充分交流、畅所欲言,在思想碰撞中相互启发、凝聚共识,共同探索新时代高校社科工作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方法,助力我省高校社科事业迈上新台阶。
在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沈阳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与产业应用”为题展开报告。他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历程、哲思之光、国内外大模型、DeepSeek及多模态智能体应用、内容生产与产业革新、人工智能未来展望等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对社会和人类认知方式及其各行各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他结合自身利用AI进行科研、绘画等切身经历指出,AI时代科研新范式,就是实现从“人类主导”到“人机协同”的范式跃升,构建智能驱动的研究新生态。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从单一工具演变为社会基础设施,其影响力不亚于电力与互联网的普及,这一目标的达成将彻底重塑人类社会的运行逻辑。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明军围绕“数智时代高校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主题,在仔细分析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标识、数智时代社科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后,对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推动高校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在评价方法和标准上,要实现从“五唯”突破向共识标准的转换,由一般成果向标识性成果的渐进;在激励措施上,要实现成果类型的价值平衡,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价值的平衡;在工具手段上,要实现人机融合的深度交叉。
江苏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袁靖宇围绕“以高等教育之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实践”主题展开报告。他回溯了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历史演变过程,锚定高等教育的江苏坐标,分析江苏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呼吁江苏高校切实扛起使命担当。江苏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正实现由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向更加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性转变;高校科技创新正实现由跟踪模仿向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历史性转变,高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正在由传统支撑向创新引领转变。他认为,高等教育已经上升为发展的动力之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力量。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群;培养全球竞争力人才,支撑国家战略需求;破除堵点卡点,实现高校科技大突破;实施“双高协同”,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业务讲座环节,五位专家聚焦社科研究具体领域,分享了宝贵经验和前沿热点。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钱明辉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创新发展”,为社科研究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提供了路径参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奇琦解读“人工智能的新进展与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科技与社科交叉融合的认识;浙江工商大学学术评价与科技统计研究院院长、教授俞立平围绕“高校高质量社科研究选题”,从选题方法、创新方向等方面给出了务实管用的建议,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升选题质量拓宽了思路和方法路径;南京大学社科处处长高方教授提出“构建学科-平台-队伍协同生态,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动能”,为高校社科体系建设提供了系统性思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巫强教授围绕“社科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的期刊与集刊评价”,为社科成果评价体系建设提供了专业指导。
研修活动现场,江苏省高职院校社科协作发展联盟正式成立,发布了《江苏省高职院校社科协作发展倡议》。该联盟是江苏省社科联为全省高职院校搭建的一个重要的协作交流平台,标志着我省高职院校社科工作迈入了“携手共进、联合协作”的新阶段。
在交流研讨环节,三个分论坛分别围绕“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双高协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高职院校社科研究与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主持开幕式并作会议总结。他结合会议内容,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聚焦重点任务,推动社科研究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成果转化,提升社科工作影响力;要强化联盟效能,打造协同发展新格局等要求,并通报和部署了省社科联与高校相关的工作。
(作者:刘双双 校审:王淑芬 部门:省社科联组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