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闻
致力“探索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在南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5-07-07 | 信息来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致力“探索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在南京举行

2025年7月5日,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会议以“航空航天与数字人文的交汇:探索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主题,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社科联主办,河海大学联合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致力“探索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在南京举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姜斌致欢迎辞。他表示,人工智能赋能的数字人文不仅可用计算性方法查找和提取数据,而且可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从而创造新的信息,对于加快建设智慧民航、数字航天,以及推动我国“三航”文化国际传播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此次会议为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跨学科研究提供创新范式与方法,提供思想启迪;为构建适应数智时代要求、兼具人文深度与技术素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凝练有效策略;为深化中西文明互鉴、提升“三航”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的效能和广度,贡献智慧方案。
致力“探索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在南京举行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保护韩国义士的故事。故事中,中国人民为保护流亡韩国志士甘冒风险,体现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侠与义”。“侠与义”的重要思想根基是亲仁善邻、厚德载物。“义”指大仁大义、义无反顾,中国民众对韩国抗日志士的无私庇护,呈现出国际主义情怀;“侠”指扶弱锄强、铁血精神,大批抗日志士在民族存亡时刻,英勇抗日、不畏牺牲的英雄壮举,就是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张新科还分享了自己在这一真实故事基础上创作的文学作品《铁语》,他回顾了自己实地考察韩国志士当年所走的“倒‘几’字形”路线的历程、收获,并表示自己“希望通过文学打捞被遗忘的历史细节”。
致力“探索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在南京举行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表示,语言和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产生与发展根植于文化土壤的滋养。从古至今,文学作品通过对语言的运用和对文化的反映,展现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立足新时代,文化、语言与文学的动态交汇正引领着人类走向联系更加紧密、创造力更加充沛的未来。在全球化浪潮的进程中,航空航天领域作为人类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正不断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将世界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数字人文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化、语言等人文社科领域的新问题提供了更加多维的视角和方法,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提升汉语、汉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开辟出新的赛道和前景。
致力“探索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在南京举行
美国俄勒冈研究所高级科学家斯科特·斯洛维奇围绕“环境议题传播效能”作报告。他以“指针”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本、图像等传统传播策略在环境议题方面的传播效能。研究发现,在信息饱和与意识形态极化的社会中,传统传播策略难以改变公众在环保问题上的固有立场。他强调ChatGPT等AI大语言模型对环境议题传播的影响,人工智能可在短时间内产出具有情感张力的故事,大量的同质化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环境议题的传播效能。斯洛维奇博士在报告的结尾中坦言,目前学界需正视环境议题传播的局限性,但学者仍将持续探索虚拟现实、叙事革新等路径,在信息和认知壁垒中寻求突破可能。
致力“探索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在南京举行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副教授周芳萍围绕“马来西亚中学学生对多文化文学教材的接受程度”作专题报告。周教授及其团队根据马来西亚本地的族群结构,在两所中学选取百余名跨族群学生,进行持续六周的教学实验。调查显示,当前马来西亚使用的多元文化教材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马来文学占比较大,非马来语文学在翻译过程中失去大量细节,致使印度裔学生等群体对教材的接受度明显低于马来族学生。周教授指出,未来需将更多元的原创文学纳入教材,以消除族群间的文化隔阂,实现国家教育政策从形式上的多元到实质性包容的转型。
致力“探索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在南京举行
美国温斯顿塞勒姆州立大学教授熊文以“解析实习叙事:美国学生的中国职场文化习得研究”为题作报告。研究通过分析10名美国学生在中国企业实习后撰写的报告,揭示了长期跨文化实习对社会化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在6个月的中文职场环境中,80%的美国学生实现语言能力的大幅提升,尤以工程领域学生进步显著。不过,文化适应的情况呈现显著分化,约半数学生进入中资企业实习后感受到职场文化差异。熊文教授指出,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差异化的实习形式取得进步,同时可通过中美高校联合项目,为跨文化实习的学生配备实习导师,从而更好地将文化冲突转化为学习的契机。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闫逊、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李恒、希腊克里特大学教授Melina Tamiolaki、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范婷婷等专家学者分别发言。

致力“探索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在南京举行

会议还设立语言与文化教育、中外文学解读与分析、话语分析与社会语言分析、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与语言传承等五大平行分会场。
来自美国、希腊、马来西亚等国的学者,以及来自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扬州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的200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

(转自“理论之光”)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