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闻
《江苏社会科学年鉴(2022)》编纂工作研讨会在宁举行

发布时间:2022-08-14 | 信息来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江苏社会科学年鉴(2022)》编纂工作研讨会在宁举行


2022年8月12日,《江苏社会科学年鉴(2022)》编纂工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省委党校、省社科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常州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以及江苏省社科联相关业务处室等13家单位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年鉴编纂工作展开交流讨论。

《江苏社会科学年鉴(2022)》编纂工作研讨会在宁举行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作讲话,他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作了交流。一是充分认识编纂年鉴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年鉴作为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是百年大计,也是千年大计,编纂工作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年鉴不仅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作用,还可以为未来江苏乃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提供可靠的经验借鉴及历史资料,也能展现出人类历史长河中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江苏社科事业。从现实的角度看,年鉴详实记录了近年来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状况,权威展示江苏社科强省建设成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系列重要讲话及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的具体举措。同时,年鉴自觉服务于江苏社科强省的大局需求,致力于为党和政府深化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社会公众了解和熟悉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信息解读,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有益借鉴,也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持续提供“思想供给“。二是全面掌握年鉴编纂的经验规律。既要专兼结合、点面结合;又要将学科重心和重点领域有机结合;还要将哲学社会科学与江苏地方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三是齐心协力提升年鉴编纂工作质量。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高度重视,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协作意识、精品意识,将全面、客观、系统、准确地记述和反映年度江苏社科工作,作为自身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坚持质量第一、精益求精,让《江苏社会科学年鉴》真正成为“资治之书、教化之篇、存史之册”。

《江苏社会科学年鉴(2022)》编纂工作研讨会在宁举行

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牟国义作年鉴编纂业务培训,他简单介绍了中国年鉴发展的五个时期,向大家讲述了年鉴资政存史的属性功能、博约精当的选材标准、专业记述的价值取向。提醒大家编纂年鉴应该注意的问题,即表述的规范性、资料的完整性、选材的代表性、归类的科学性、记述的边界性、内容的统一性、信息的拓展性。

《江苏社会科学年鉴(2022)》编纂工作研讨会在宁举行

省社科联一级巡视员、年鉴编辑部主任徐之顺全面总结2021年年鉴编纂的问题不足,部署2022年年鉴编纂有关工作。他表示,编纂年鉴,一要确立品牌意识,全力保障出版精品年鉴;二要积极彰显特色,放大年鉴知识信息价值;三要重视宣传推广,逐步提升年鉴传播影响力;四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编纂业务水平。

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年鉴编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了充分交流,就年鉴基础资料征集的范围、标准和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学科归类和专题报告撰写中的问题与经验,年鉴呈现方式多样化、数字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研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江苏社会科学年鉴》自2014年创刊以来,已连续编纂出版6卷本,近500万字,综合质量不断提高,近两年分别获“第七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一等年鉴”和“2020年度江苏年鉴质量评审一等年鉴”。

(组联中心)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