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省社科院、省历史学会、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和省孙中山研究会在南京联合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和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周瑞峰出席会议,来自江苏历史学界近40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与会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深刻启示以及江苏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广泛汇聚学界共识,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共同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现代化篇章,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重大意义,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我们要深入认识理解辛亥革命的不朽历史功绩,结合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阐释弘扬好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努力开创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研究新局面。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要深刻理解把握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强大力量。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在会上作了题为“缅怀辛亥革命先驱 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的学术发言。他指出,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如今,辛亥革命的时代早已过去,但辛亥革命先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精神。纪念辛亥革命,就要在缅怀辛亥革命先驱历史功勋的同时,大力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包括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
省历史学会会长周新国从多方面阐释了江苏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江苏在挽救湖北武昌起义后面临的危急形势中发挥重要作用。江苏是辛亥时期舆论宣传的基地,是精英人才和领袖人物产生的基础,它开辟了长江下游的东南战场。南京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都,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建立共和国理想的地理空间。江苏是临时政府的经济基地,是组织北伐的指挥基地,是革命党和立宪党人以及各种进步势力推进共和实践的重要基地,是改良习俗、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窗口,是捍卫共和与袁世凯独裁统治抗争并进行二次革命的最重要的战场。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张生认为,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学者对辛亥革命之前——“民国前史”的叙述,都延伸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甚至更前。其学理渊源,在于“主权在民”的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历史叙述的革命性变化,并随着欧洲列强侵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天下观”和历史观。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目前论述辛亥革命和民国起源的共识,这其实是把“民国前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来看,如此,辛亥革命史实际上是全球史的思路,改变了司马迁以来中国廿四史的基本叙述方法、架构和取向。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郭必强指出,共和肇建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传统观点认为,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事实上,南京临时政府的意义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从社会习俗方面看,虽然剪辫现象在辛亥革命以前就有出现,但真正通过法令形式要求剪辫是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着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共和肇建可谓“从头到脚的革命”。
在学术交流环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盛鸿,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原副馆长刘小宁,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南通大学张謇研究所所长王敦琴,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孙钦香,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叶扬兵,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祝曙光分别围绕“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及其历史教训”“辛亥革命的关键之战——江浙联军光复南京”“张謇与孙中山的君子之交”“辛亥革命前后的马相伯”“柳亚子主盟南社若干问题辨析”“辛亥革命与日本涉华外交”主题做学术报告。
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颖奇、省历史学会副会长陈谦平分别主持会议,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作会议总结。
(省社科联学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