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1日至12日,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2019年年会暨“中国大运河与古陶瓷学术研讨会”在淮安市博物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3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现状和发展趋势展开研讨。
会上,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代表理事会作工作报告并对新一年工作提出指导意见。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章程》和《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专业委员会管理规定(暂行)》的修订结果。表彰了先进专业委员会和优秀会员,并为新成立的专业委员会举行了授牌仪式。增补王剑等三位会员为理事。
本次会议共收到20多篇论文,涉及中国大运河促成世界陶瓷文化共同体构建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大运河与古陶瓷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会省内外学者就如何搞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展开研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队、副研究员陈超在《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出土安徽境内窑址器物研究》专题报告中,通过对中国大运河安徽段萧窑、寿州窑、宣州窑、烈山窑、琴溪窑、绩溪窑、歙县窑、繁昌窑八大窑口之间关系的深刻分析,全面展现了大运河与古陶瓷的生产、运输和销售之间的关联性,其学术研究成果对梳理大运河文化与古陶瓷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有力佐证。文史专家、淮安市政协原主席荀德麟的《“运河之都”的形成、嬗替与文化特征》专题报告,阐述了大运河在楚州境内的历史变迁,以及“州以河兴,州以河衰”的沧桑变化,从运河嬗变的脉络,引导人们系统地解读了淮安市的前世今生。河南省商丘市隋唐大运河古陶瓷标本陈列馆馆长菅传友则对商丘地区运河古瓷所涵盖的主要窑口做了详细分析。安徽省安庆市收藏家协会原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曹新吾从战争、政治、经济对运河开发的需求,以及大运、漕运、海运的不同功能和区别作了学术探讨。
会议期间,还组织部分会员参观了淮安市博物馆,并考察了位于淮安市楚州区河下古镇的古瓷片出土地点。
(省古陶瓷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