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世界经济学会 陈博宇 马野青
自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中国已正式与8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合作协议,与10多个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泛亚高铁和中哈燃油管道等大批国际合作项目纷纷落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这一国际经济合作平台。但由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且参差不齐,“一带一路”区域的贸易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交通、能源、通信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沿线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其中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对贸易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可能是因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同时由于中国的东西部省份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中国铁路西疏东密的布局特征,陆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提高能源的开采率,推动基础能源的进出口,同时也是国家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为各类产品的贸易增长提供源源动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对于贸易的重要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电商的经营模式普及,信息的畅通成为贸易沟通的重要前提。
在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着自然资源的日渐消耗、劳动成本的不断提高、发达国家投资回流母国或转向他国的国际新形势之下,完善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条件,能够激发其对外贸易的潜在动力,成为各国扩展出口边际和提升出口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一是因地制宜,完善沿线各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针对沿线各国的沿海或内陆的地理位置,与各国分别加强铁路、航空和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最大程度发挥其区位优势同时补齐短板。进一步缩小“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发展差距,为中国和沿线各国的货物运输等贸易合作奠定基础。二是优化沿线各国的能源产业发展结构,推进与各国的产能合作。“一带一路”很多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能源储备,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进口国,但其能源基础设施条件仍比较落后,缺乏对初级能源进一步深加工的条件,这成为这些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瓶颈。我国应加强对这些国家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快推进这些国家的天然气管道、油气管道、智能电网的铺设和运作,帮助这些国家更好地利用其资源优势的同时,减少中国对本国煤炭资源的依赖。三是推进与沿线各国的信息化合作,加强贸易环节的沟通与交流。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减少各国与中国贸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更好地为区域内贸易沟通交流服务。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为国际贸易带来机遇与新的增长点。中国应把握住机遇,大力推进跨境陆缆和海缆建设,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合作,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通关的数字化,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四是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提高区域内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各国的贸易开放度水平。中国目前仅与沿线部分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成果显著。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通过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提升区域内的贸易发展水平,有利于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和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贸易开放度的提升有利于各国第一时间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对其贸易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应借助“一带一路”这一平台积极推进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与沿线各国的互利共赢。
(上述观点根据作者在省世界经济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提交的论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