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范从来教授
2018年10月11日《经济日报》刊登了《“中国金融危机论”站不住脚》一文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0周年之际,一些市场人士预测,下一轮危机正在酝酿当中,其中有人还将危机爆发地锁定在中国,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中国的杠杆率。但是“中国金融危机论”是站不住脚的,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确实杠杆率高,信贷缺口大,但是我们国家储蓄率高,资本市场很不发达,这是中国老百姓的习惯和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中国老百姓储蓄率大概是50%,美国储蓄率仅为20%,而美国的资本市场很发达,所以用对一般国家的计算方式来计算我国的金融问题,是缺乏科学性的。其次,我们的信贷缺口上升,有可能是我国金融深化的一个表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使得我国老百姓个人和企业的举债能力显著增强;二是中国传统投资观念的转变;三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的信用基础发生了变化,信用越来越可靠,信贷量大不代表有问题。再次,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在法律上是企业,我们必须承认这两类企业与普通企业的信贷风险是不一样的,在计算的时候,没有区别开来,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明显要低的多。最后,我国外部债务少,外汇储备多,居世界第一。
虽然我们金融市场确实有问题,但我们国家较早意识到了我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并逐步出台政策引导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从2012年中央经济会议开始提出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7年4 月份以来,银监会发布 10 道金牌,针对银行间同业和理财等业务的监管(例如 6 号和 46 号文),主要的目的就是去杠杆、去通道业务,让银行业务回归本源。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4月2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同日,上述银行将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我国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明显放缓。2017年杠杆率增幅比2012年至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低10.9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杠杆率增幅比去年同期又收窄1.1个百分点。这显示出我国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金融风险防控成效初显。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不是速度,而是质量。要解决问题首要任务是去杠杆,防风险,调结构。要增加流动性货币投放,让金融市场资金流动很充裕。因此在不追求速度的背景下,我国流动风险也会逐步上升。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经济政策有新的解读,首先是要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减轻我国企业的负担,让优秀的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国际竞争;其次是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把保证流动性的充裕和现金流的稳健作为当下的主要任务。当下,只要是坚持去杠杆、严监管、高质量的发展,同时掌握流动性的适度,中国经济一定能渡过这次难关。
(本观点根据专家在省生产力学会“新时代江苏生产力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