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江苏省农村经济学会2017年学术沙龙在南京市江宁区举办,来自省农委、省社科联、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业企业的农业农村问题研究专家与省农村经济学会会员代表们齐聚一堂,围绕如何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富民等热点话题建言献策。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农经学会会长胥爱贵,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农委副主任、省农经学会常务副会长祝保平主持会议并作精彩点评,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及南京市江宁区副区长米永强出席会议。
研讨会上,南京市农委总经济师湛中林在发言中表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任务。南京要依托高度城市化和城市文化、市场等优势,打造高端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就业链,构建特色鲜明的南京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实施不同发展模式,利用好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校地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利用40个重点产业园区的引导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密切利益联系机制进一步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经营大主体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构建好这三大体系,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和保护,南京市近年来加强了财政系统和金融系统的创新,其中实施的金陵惠农贷政策效果很好,受到了广大农业经营主体的欢迎,仅今年上半年贷款额度就达8个亿。
针对十九大报告中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扬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徐金海教授认为,总要求是对原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的延伸提质,是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全方位展现了未来乡村振兴的面貌。其中,“产业兴旺”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推进农业农村产业全面发展,尤其是要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基础,加快其产业链、价值链的拓展,进而实现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农业产业和产品的附加价值;二是要通过科技和人才实现农业农村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减少其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真正实现农业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要通过以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公司等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服务主体的配套,扩大生产规模和服务规模,提高其规模经济效益;四是要通过“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企业家的培育,依靠其知识资本嫁接农业农村物质资本,独立、创造、有效地经营管理企业,进而提高农业农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只有把特色产业放在首位,才能避免农村发展的同质化倾向。”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耿献辉教授则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求就是产业兴旺,农村要有产业支撑才能留住人,产业是把有知识的年轻人留在农村的重要载体,“一二三产业融合一定要以农民为主体,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省农科院农经所所长朱方林在发言中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江苏有很多工作可做,“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要加大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盘活沉睡的资产。可以通过土地资本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社会精英回流到农村创业、生活。”
农工党江苏省委秘书长王夫玉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着眼点应该是调结构的问题”表示,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快四十年了,这四十年有两个历史性的飞跃,乡村振兴能不能成为第三次飞跃,值得拭目以待。南京大学商学院郑江淮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冯淑怡教授也就乡村振兴、农村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农民日报》编委、省农经学会副会长沈建华指出,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首先是发展要素配置的不平衡、不充分,从根本上解决发展要素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必须要真正解放思想,转变观点,更新思维和工作方式,强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而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就是发展要素优化配置和集聚,促进平衡充分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他还提出三条建议:建议江苏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江苏农村发展要素交易平台建设和省级平台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江苏品牌农业的研究和推进力度;建议进一步加强农经学会服务三农功能。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在讲话中对农经学会换届以来的工作予以了肯定。他表示,十九大带领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农经学会的工作要在思想上赶上时代,行动上赶上时代,要有赶上时代的意识和本领。农经学会的研究要有一定的高度,也要联系“三农”实际工作,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要紧贴“三农”工作的新战略和新部署。
最后,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农经学会会长胥爱贵作会议总结和主题发言。他表示,农经学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江苏正在进行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载体,具体体现在“六合”:特色田园乡村与一般农家乐、乡村旅游不同,在战略上与十九大精神契合;在建设内容上更加综合,不仅包括了产业的发展,还包括村庄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历史挖掘等;在资源要素配置上体现自然资源、财政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等要素的整合;在产业上要实现融合,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力量上要联合;步骤上要吻合。”要实现“六合”,则需要做到“六看”:向上看大政方针,向下看基层实际,向前看发展方向,向后看经验总结,向外看学习借鉴,向内看研究决策。同时还要处理好乡村建设中的“六个关系”:特色和共性的关系、投资者和农民的关系、创新和传承的关系、农业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建设和管理的关系,以及项目试点和面上推开的关系。
学术交流前,参会代表们实地调研了南京谷里大生现代农业园基地、秣陵街道观音殿特色田园乡村和黄龙岘美丽乡村建设。南京全市整体已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拥有创意休闲农业景点500多个。
(省农村经济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