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动态
全省审计全覆盖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7-03-25 | 信息来源:

 

    2017年3月22日,省审计学会在南京举办全省审计全覆盖研讨会。来自全省13个设区市审计学会秘书长、30多位论文作者及课题组代表近50人参加会议。研讨会从审计全覆盖的内涵、主体、客体、技术路线和组织方式等角度展开研讨。此次会议共收到征集论文67篇,经专家评审,31篇选入论文集。现将研讨观点综述如下:

    一、审计全覆盖的内涵

    与会者认为,审计全覆盖是对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意味着国家审计作为常态化的监管制度,不仅要覆盖所有的财政资金和政府机构,而且要涉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多个层面。有代表认为,通过对四本预算、一级预算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投资审计、企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进行覆盖率量化,有助于审计全覆盖的深入推进。 还有代表认为,审计全覆盖应包括部门、单位及领导干部个人,必须接受审计监督的具体事项,包括公共财政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相关政策落实等。

    二、审计全覆盖的主体

    针对现有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代表们普遍认为应以国家审计作为主导,整合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资源;也有代表提出,要有效推动审计全覆盖,不能仅靠审计部门自身的力量,应整合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 有代表认为充分运用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相关力量是审计机关实现全覆盖的有效路径。盐城市审计局陶振华、张龙山结合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种种制约因素,提出通过树立科学的理念,制定工作规划与项目计划,整合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以及改进技术等方案,深化审计结果运用等实现审计全覆盖。也有代表认为,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目标、职责与国家审计有很大区别,难以保障国家审计全覆盖的效果,要谨慎使用,且使用中要注重引导,以确保全覆盖的质量和成效。

    三、审计全覆盖的客体

    与会代表认为,实现审计全覆盖必须要厘清审计全覆盖的客体,全覆盖并不是盲目的、无边界的全覆盖。南京市审计局课题组对南京市2014年--2016年的审计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审计数量多且复杂,资源不足、人员素质不足以及方法与技术手段落后是南京市审计全覆盖范围不广、深度不够的主要原因。为此,他们提出了整合审计资源、构建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审计成果运用等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具体路径。南通市审计局王珺认为,国有企业的全覆盖,不应仅仅局限于国有以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也要关注国资参股企业,通过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政策跟踪落实、专项、绩效等审计相结合,联合政府其他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力量,落实跟踪整改政策,形成有效的组织机制,全方位实现国有企业审计全覆盖。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问题,与会代表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应从审计对象、权力运行过程、经济要素三个维度考虑。徐州市审计局赵慧慧提出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不仅要对关键岗位的领导进行审计,还应对管理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领导干部进行审计,健全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任中与离任相结合,关注经济责任与廉政执行,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审计信息数据库,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整合。连云港市审计局薛莞菊则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实现必须提高审计独立性,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并实现网上实时监控,最终严格追责。

    有代表提出,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实现审计全覆盖必不可少的部分,凡政府工程必审计已成为当前的现状。但是,由于受专业及人员等因素限制,大多需要依赖社会中介的力量,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难以保障。连云港市审计局吕雪萍认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只有通过增加专业人才、外聘专家、组织培训增加审计力量,并根据项目规模,选用合适的审计方式,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结合限定关键环节,扩大覆盖面,上下联动等措施,实现有深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

    针对国有资源审计问题,连云港审计局庄晓萌认为,国有资源审计理论不成熟,审计内容不够细化、深度不够,程序缺失,数据难以获得,成果难以应用,建议由审计署牵头与资源管理部门协同制定相关制度,加以规范,将之与各类审计相融合,加强问责制度,通过云计算建立信息系统实现全覆盖。

    四、审计全覆盖的技术路线和组织方式

    代表们普遍认为,实现审计全覆盖离不开互联网+、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南京市审计局孙东通过学前教育审计案例,介绍了如何在教育审计大数据基础上,根据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审计分析模型,通过不同的审计分析模型,逐步实现教育审计全覆盖。他提出,审计机关应采取制定科学的基于大数据的审计全覆盖规划、加快大数据审计的技术开发与人才储备等措施。南通市审计局开发区处査晓丽则提出通过收集数据,建设综合分析系统,创新审计方式,打破科室界限,健全法规,增强能力,健全数据安全机制等措施,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全覆盖。无锡市审计局课题组提出通过创新审计项目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及结合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全覆盖。常州市审计局韩江波对现阶段审计资源与审计工作量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他提出在充分考虑审计资源、审计项目以及审计程序科学合理配置的情况下,简易的审计程序是整合资源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可供选择路径。苏州吴中区审计局熊运忠介绍了吴中区“一局三中心六个分中心”的审计大格局,将镇村(社区)审计资源整合纳入国家审计,并提出从内部、外部、体系、条块以及结果五个维度进行资源整合的路径。苏州市审计局徐建基于对当地乡镇审计监督在管理体制机制、机构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以国家审计为主导,整合财政所、“经管办”或“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等审计资源,健全审计机构,明确其独立性,构建乡镇审计网,最终实现基层审计全覆盖。

 

              (省审计学会秘书处  李冰阳)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