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动态
学会专家观点:从易学确证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发布时间:2016-08-23 | 信息来源:

省周易文化研究会会长 徐小跃教授

 

    中国古代的先贤圣哲们具有不同于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他们最关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国,也不是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心性、人性、生命、社会人生。古人云:“思以其道易天下”,即是说中国古人思考着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来改变天下、净化人心、安顿生命、培植人格。群经之道的《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调的就是通过关注“人文”,以达到变化和成就天下以及天下人之心的目的。“文明以止,人文也”,就是强调呈现人之为人的本

    性是它们最终目的,就是反映着人朝着应该朝的“方向”的价值选择和追求,即朝着和安止于光明和美丽之境。

    周易中的“天人合一”和“天人之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透露着一种无神论的思想,它表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实际上,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天人合一”,最后还是要回溯到“人”性之上,其指归仍是符合人性的存在方式。因此,中国古人所称赞的学问乃是关乎人的“心性的学问”、“生命的学问”,真正的汇合点和凝结点就是关乎“人”,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皆是以“无神”为其本质特征的。因为无神论所要肯定和坚持的就是现世性、现实性、现存性、此岸性、人间性、入世性、人文性、生命性、人性和理性等。这种无神理论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诸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孔子及儒家是通过重视现实、人事、有为、情感、生命等“执着”性的方式来满足人本存的追求无限性的需求,而哲学的与无神论的价值取向,则决定了孔子及整个儒家强调每个人是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这是儒家思想的重大特征。道家认为人的根性表现为人的自然性,是一种原始的、本然的、未经人为污染的状态。道家要求人心善良、人性自然、人性恬淡、清静无为。这样,人类所面对的一切对象就会呈现出它们本来的真实面目。因此,道家的“以自然为本”的思想落脚点还是“人文”,即人性的复归、人性的纯朴、人生的宁静、社会的纯正等现实的价值取向,而这一“人文”的本

质特性所要突显的则是“无神”的。概而言之,受周易重要影响的儒道思想,都是从现实、人文、无神的立场上申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

 

    (上述观点根据作者在省周易文化研究会2016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