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3日,由南京大学哲学系等承办的省儒学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华东饭店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得到了省社科联和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来自全省各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100余位儒学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之顺应邀出席会议并在讲话中指出,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儒家在江苏历史悠久、学者众多、资源丰富。他对学会的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加强党的思想理论的学习研究;建设制度型学会;引领学科建设,搭建学科平台;强化桥梁纽带作用,为会员、学界、社会服务;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增强自身凝聚力。省民政厅李宁宁处长应邀出席并在会上介绍了省社团组织的建设发展情况。
会上,南京大学哲学系李承贵教授向大会汇报了省儒学学会筹备工作情况。审议通过了《江苏省儒学学会章程(草案)》、《江苏省儒学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选举办法(草案)》等。南京大学赖永海教授当选首任会长,同时选出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监事等学会组织成员。省社会科学院胡发贵研究员主持会议。淮阴师范学院奚刘琴老师宣读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等发来的贺信。
大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存山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洪修平教授以及南京大学哲学系李承贵教授分别围绕“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 “儒学的人文性与宗教性”和“生生之学”等主题作了学术报告。李存山教授指出,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常道”是一种贯通古今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应该“笔墨当随时代”,在创新基础上应对时代的变化。“五四”时期所提出的“重估一切价值”文化口号只体现了中国文化需要“变”的时代命运,而未能表达出中国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恒常作用。其关键问题在于这种策略不能正确地处理“新命”与“旧邦”的关系。洪修平教授则认为,从儒学在殷周之际的人文转向来看,儒学宗教性可能表现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人神关系,其中同时蕴含着对人的重视与关注。正确理解儒学的宗教性与人文性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必须高度警惕儒学工具化的倾向。李承贵教授表示,儒学可以被理解为“生生之学”的三大原因:“生生”是儒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与理想诉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因而儒学的传承与开新都有赖于对“生生”理念的领悟与运用。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哲学系徐小跃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新任会长赖永海教授在履职演讲中以“儒学在当今中国的命运和发展”为题作学术演讲。他认为,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今天中国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儒学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圆融的生命力。其不仅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起到积极作用,而且有益于推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儒学在今天中国的“命运”既是有“得”,也会有“失”,而所得的便是道德和伦理的功能,所失的则是理性的运用和制度的建设。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西方文化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而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拥有善良本性,所以通过拓展人的善性,提高人的道德,改变人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南京大学哲学系 代玉民 罗高强)